• 2013年第3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诱导性裂缝防漏堵漏钻井液研究

      2013, 30(1):1-4.

      摘要 (187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诱导性裂缝产生,华庆油田在钻井中发生了严重漏失。目前桥塞堵漏剂对孔隙、裂缝尺寸的适应性较差。本文通过对架桥材料,聚合物吸附材料和填充材料优选及颗粒级配,确定了架桥材料为不同粒径橡胶粒(粒径为0.6~1.0 mm、1.1~1.5 mm和1.6~2.0 mm的分别占30%、30%和40%),聚合物吸附材料为CDL-1;填充材料由30%蛭石(粒径0.4~0.5 mm)、5%~10%云母、5%~10%锯末、20%~25%桥塞堵漏剂QD-1、20%~30%桥塞堵漏剂QD-2和10%~20%单向压力封堵剂DF-A组成。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在基浆(清水+0.3%PAM+4%膨润土)中加入2%橡胶颗粒、0.2% CDL-1和3%填充材料,得到适应性防漏堵漏钻井液。该钻井液的粘度10 mPa·s,动切力3 Pa,承压能力达到4 MPa,最小封堵时间10 min。现场试验证明防漏堵漏钻井液可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封堵漏层,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 SSMA和AMA对钻井液降黏作用效果研究

      2013, 30(1):5-10.

      摘要 (186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聚合物钻井液降黏剂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本文以对苯乙烯磺酸钠、丙烯酸、马来酸酐为原料,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合成了对苯乙烯磺酸钠-马来酸酐(SSMA)和丙烯酸-马来酸酐(AMA)两种聚合物降黏剂,研究了二者在钻井液中的降黏效果和耐温抗盐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含磺酸基团的SSMA和含羧基的AMA均能有效地拆散钻井液中的黏土颗粒结构、降低钻井液的黏度和切力,但二者在钻井液中遇盐(NaCl)、钙(CaCl2)与高温条件时表现出较复杂的行为规律。AMA在淡水钻井液、盐水钻井液中的降黏作用比SSMA的强;当加量较低时(≤0.3%)在钙处理钻井液的降黏作用比SSMA强,但加量较高(>0.3%)时,AMA在钙处理钻井液中的降黏效果降低甚至起增黏作用。与AMA相比,SSMA处理的钻井液抗NaCl污染能力较差,抗CaCl2污染能力较强。AMA的降黏作用受高温老化的影响较SSMA小,表现出更好的耐温性能。

    • 铁离子稳定剂SWLY-1的性能评价

      2013, 30(1):11-13.

      摘要 (143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酸化作业时,Fe3+容易生成Fe(OH)3沉淀而造成地层的二次伤害。自制铁离子稳定剂SWLY-1能与铁离子形成稳定的可溶性螯合物。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SWLY-1的相关性能。结果表明,SWLY-1对三价铁离子的稳定能力为1435 mg/g;最高可抗150℃高温;在清水、20%盐酸、土酸(12%HCl+6% HF)中的溶解性好,对岩心的渗透伤害率较小;与其他酸液添加剂配伍性良好;SWLY-1与EDTA-2Na、柠檬酸、草酸、乙酸在不同pH值下稳定常数的大小顺序均为:lgKSWLY-1>lgKEDTA-2Na>lgK柠檬酸>lgK草酸>lgK乙酸。

    • 芥酸酰胺丙基甜菜碱型自转向酸流变特性研究

      2013, 30(1):14-17.

      摘要 (273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以芥酸酰胺丙基甜菜碱黏弹性表面活性剂为主剂的自转向酸体系的流变特性。通过稳态剪切流动实验,得到鲜酸和残酸体系的本构方程分别为σ =0.0893γ0.803 (R2=0.967)、σ =6.30γ0.383 (R2=0.983),均符合幂律型非牛顿流体;两种酸液体系黏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快速降低,鲜酸在100 s-1时的黏度平台值约为40 mPa·s,残酸在400 s-1时的黏度平台值约为150 mPa·s。触变性实验表明,低剪切速率下鲜酸体系黏度下行线大于上行线,表现为复合触变性;残酸体系触变环面积小,剪切后结构易恢复。小幅振荡实验表明,鲜酸体系储能模量(G')总是大于损耗模量(G''),且G'—G''曲线基本呈直线。残酸体系G''总是大于G',在低频率下G'—G''符合Maxwell模型Cole-Cole图,表现出单一松弛时间的线性黏弹性;而在高频率下,G'—G''曲线又呈现直线趋势,显示出复杂的黏弹性。

    • NWS-Ⅰ型黏稳酸体系配方研制及性能评价

      2013, 30(1):18-21.

      摘要 (120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高泥质疏松砂岩油藏开发中后期,常规酸化易导致储层出砂加剧和近井地带堵塞等问题,开展了黏稳酸砾石充填防砂工艺技术研究,研发了具有解堵、携砂、稳砂等功能的NWS-Ⅰ型黏稳酸体系:6% HCl+3% ZNW+0.1%非离子聚丙烯酰胺+0.05%柠檬酸铝YL-1+1%防膨剂+1%铁离子稳定剂+1% XP缓蚀剂+0.5% CF-5B助排剂。岩心经黏稳酸处理后,失重率由1.58%降至0.55%,出口处pH值≥4.7,有效作用距离在2.0 m以上。砾石在黏稳酸中完全沉降所用时间大于10 min,混砂均匀,沉降速度均一,悬砂性能良好。黏稳酸在30、60、80℃下剪切120 min后的黏度保留率分别可达83.3%、68.7%、59.7%,流变性较好。黏稳酸浓度从200增至1000 mg/L时,岩心伤害率从0.6逐渐增至1.27。与土酸相比,该体系抑制二次沉淀的能力强。胜利油田现场5口试验井施工后,产能提高了1.54倍,施工成功率100%,有效期长。

    • 酸化堵水一体用稠化剂的室内研究

      2013, 30(1):22-25.

      摘要 (143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满足酸化堵水一体化技术的要求,用水溶液聚合方法,合成了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烷基氯化铵(DMC)聚合物阳离子稠化剂,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为800~1200万。室内评价结果表明,稠化剂最佳加量为1.0%,在5%、10% HCl溶液中的溶解时间为30 min。HCl加量为5%、10%时,稠化剂酸液体系黏度分别为31.0、26.8 mPa?s,在72℃回流1 h后的黏度损失率分别为21.94%和32.46%;60℃时稠化剂在5%、10%盐酸中浸泡48 min后的黏度损失率分别为39.67%和36.12%。经过交联反应成胶后的黏度均大于100 Pa?s,成胶时间均低于8 h。抗盐实验表明,随着矿化度的增加,稠化剂的溶解时间变长,但体系的初始黏度、成胶后的黏度、成胶时间变化较小。该稠化剂满足酸化堵水一体化技术的要求。

    • NaCl、NaBr对HPG压裂液性能的影响

      2013, 30(1):26-28.

      摘要 (187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国内外深井、高压井、高应力井储层的压裂改造,压裂液加重已成为降低压裂施工压力的必要措施,常用的加重剂为NaCl、NaBr等无机盐。室内研究了NaCl、NaBr对压裂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重之后压裂液黏度升高,并呈指数上升趋势;压裂液耐温耐剪切能力提高,14% NaCl、14% NaBr加重压裂液在130℃、170 s-1连续剪切120 min后的黏度分别约为200 mPa·s和300 mPa·s,而非加重压裂液剪切70 min后的黏度在100 mPa·s以下;加重压裂液高温滤失降低,黏弹性略有降低。加重后,压裂液破胶相对困难,所需破胶剂量增大。125℃时,30% NaBr压裂液需0.3% APS以上剂量才能达到非加重压裂液加入0.05% APS的效果。低剪切速率下,加重后压裂液的摩擦压降相对偏高;但随剪切速率增大,摩擦压降有低于非加重压裂液的趋势。

    • 一种耐油抗甲醇气井泡排剂的研究

      2013, 30(1):29-32.

      摘要 (140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氧化胺(A)、合成两性表面活性剂(B)为主剂,特种表面活性剂(C)为稳定剂,研制出一种性能优异的泡排剂FHG-1。采用罗氏-迈尔斯评价方法,以起泡高度和携液量为指标,通过实验筛选出其最优配比8:2:1,评价了泡排剂FHG-1的相关性能。实验结果表明:FHG-1在30℃、含20%油(或含20%醇)的矿化度为5.0×104 mg/L的配液用水中的5 min后泡沫高度为110 mm(170 mm),携液量为116 mL(176 mL),表明FHG-1耐凝析油、抗甲醇能力优异。另外FHG-1与配液用水、地层水的配伍性优良,可适用于含甲醇、含凝析油的气井生产。

    • 南堡陆地高含水油藏弱冻胶深部调驱实验研究

      2013, 30(1):33-36.

      摘要 (107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冀东油田高浅北地区油层的储层特性、非均质特征以及流体性质,评价了酚醛树脂弱冻胶体系的成冻性能。通过调节聚合物和交联剂的加量,形成了一系列成冻时间可调、强度可控的配方,并考察了不同配方冻胶的黏弹性特征,分析了弱冻胶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滞留规律,评价了不同条件下弱冻胶体系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酚醛树脂弱冻胶体系的黏弹性较好,并受聚合物及交联剂浓度的影响较大;弱冻胶调驱体系能够实现在地层中运移-封堵-再运移-再封堵的有限度的驱油过程,起到深部调驱的作用;当弱冻胶注入量为油藏高渗孔隙体积的0.3倍时,单位堵剂的采收率增值达到最大值80%;当水驱含水率达到35%~80%时,调驱后的最终采收率为32.8%~35.9%,效果最好。

    • 冀东油田高浅北油藏天然气泡沫驱泡沫体系优选

      2013, 30(1):37-42.

      摘要 (11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模拟冀东油田高浅北区油藏油水条件,综合考虑起泡剂起泡能力、半衰期及界面张力评价指标,初步筛选出CEA/FSA1、CEA/DHF-1两种复配泡沫体系,质量比均为7:3,二者的起泡体积分别为152、140 mL,半衰期分别为72、63 min,无因次筛选系数分别为21.144、19.881,界面张力达到10-3数量级。泡沫性能评价研究结果表明,CEA/FSA1与冀东原油作用后,起泡体积降至110 mL,半衰期降至40 min,无因次筛选系数为1.180,耐油性较好,并且耐温抗老化能力较强。优选CEA/FSA1为该油藏天然气泡沫驱油起泡剂,起泡剂加量为0.5%。单管封堵实验中,单一CEA/FSA1泡沫阻力因子为127,封堵性较好;CEA/FSA1、爱森聚合物强化泡沫的阻力因子为438,二者匹配性良好。双管驱油实验中,水驱后强化泡沫驱可提高采出程度22.9%,高、低渗模型的采出程度分别提高18.8%、27.0%。

    • 海上油田特殊黏弹性流体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2013, 30(1):43-46.

      摘要 (152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黏度计、流变仪、动态光散射仪、岩心流动实验和调驱实验装置,研究了具有特殊黏弹性的交联聚合物凝胶和相应聚合物溶液的黏度、黏弹性、分子线团尺寸Dh、流动特性和调驱增油效果等性能特征。结果表明,调整交联剂浓度可以使相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生成以“分子内”交联为主的凝胶或以“分子间”交联为主的凝胶。“分子内”交联会使样品的黏弹性大幅度增加。与相同浓度聚合物溶液相比,“ 分子内”交联的凝胶的黏度接近,Dh 略增大,黏弹性明显较大,阻力系数增加了50多倍,残余阻力系数增加了100 多倍,驱油效率提高了6.2% 。

    • 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性质的耗散颗粒动力学模拟

      2013, 30(1):47-51.

      摘要 (120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耗散颗粒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疏水缔合聚合物溶液黏度随浓度、温度、剪切程度等条件的变化,并模拟了聚合物在油水体系中的聚集行为。研究发现,疏水缔合聚合物在溶液中表现出类似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行为,其黏度随外界影响因素变化主要是由于溶液中聚合物聚集结构的转变。聚合物浓度较低时,聚合物主要以分子内缔合作用为主;随着浓度的增加,产生分子间缔合,并逐步形成相互交联的空间网络,水珠子的扩散率逐渐变小,体系黏度增加。当温度较低时,体系呈现较多柱状聚集结构,黏度较高;随着模拟温度升高,尺寸较大的棒状聚集体转变为球状聚集体,水珠子扩散率不断增加,体系黏度逐渐降低。随着体系剪切速率的提高,聚合物分子在受力方向上取向趋于一致,分子间缠绕和缔合程度减轻,水珠子扩散率急剧增加,体系黏度降低。另外,疏水缔合聚合物易吸附于油水界面,对油水体系的乳化和相转变产生一定影响。

    • 长脂肪链改性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的制备与表征

      2013, 30(1):52-55.

      摘要 (107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丙烯酸十八酯(ODA)为疏水单体,与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酸(AA)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制得长脂链改性疏水缔合聚丙烯酰胺 (PAMBA),研究了共聚反应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黏度为指标确定合理的聚合工艺条件,并通过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镜对聚合物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AMBA的最佳合成配方为ODA用量(占总单体质量) 0.6%、AMPS用量20%、AA用量10%、引发剂KPS用量0.3%。在常温、剪切速率170 s-1下,由最佳配方得到的质量分数为0.2%的PAMBA溶液黏度为56.2 mPa·s,PAMBA在水溶液中存在强烈的分子间缔合作用。

    • 原油/表面活性剂体系界面扩张流变性影响因素研究

      2013, 30(1):56-59.

      摘要 (189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使用德国KRüSS公司生产的DSA100界面扩张流变仪,采用小幅周期振荡法考察了55℃时ORS-41表面活性剂溶液与桩西原油接触界面的界面扩张流变性。通过测量界面扩张模量、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等参数,研究了实验条件和表面活性剂对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滴大小和振幅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较小;界面上发生的主要弛豫过程为扩散弛豫,扩张模量、弹性模量和黏性模量均随着振荡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适宜的实验条件为:ORS-41表面活性剂溶液质量分数0.01%,油滴振幅1.0 μL,振荡周期10 s,表面活性剂平衡时间300 s。未加表面活性剂时,界面膜可以看作是弹性模,弹性模量和扩张模量分别为2.8409 mN/m和2.8490 mN/m,黏性模量近似为0。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界面膜的弹性模量和扩张模量迅速降至0.1503 mN/m和0.1786 mN/m;而黏性模量则先增大后减小。

    • 双十二酰胺基甜菜碱的结构及界面性能

      2013, 30(1):60-63.

      摘要 (127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十二酸、二乙烯三胺等为原料,经酰胺化、甲基化反应合成了N, N-双-(十二酰胺乙基)-N-甲基胺,继而与氯乙酸钠反应制得双十二酰胺基甜菜碱。用红外光谱、质谱分析表征了目标产物的结构。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双十二酰胺基甜菜碱具有较好的表面活性,25℃时的临界胶束浓度ccmc为1.2×10-5 mol/L,最低表面张力γcmc为25.38 mN/m,饱和吸附时在气/液界面上的分子截面积为0.28 nm2,小于双十二烷基甲基甜菜碱。双十二酰胺基甜菜碱的耐盐能力较好,0.01 mol/L NaCl对其表面活性的影响很小,ccmc和γcmc有微小下降。将双十二酰胺基甜菜碱与其他表面活性剂复配,在无碱和混合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0.05%~0.3%范围内,大庆原油与模拟地层水相间的界面张力最低达7.16×10-4 mN/m (45℃)。

    •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溶液性能研究

      2013, 30(1):64-69.

      摘要 (108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大庆条件下聚合物表面活性剂Ⅲ和BⅢ的乳化能力和流变性,并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进行了对比;同时探讨了引入的功能单体如何增强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功能单体的引入使得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好的乳化性能、增黏性和弹性。在聚合物浓度为1000 mg/L时,Ⅲ所形成的乳状液(4 h后的析水率为5%)稳定性好于同浓度下HPAM所形成的乳状液(4 h后的析水率为100%);在45℃、7.34 s-1条件下,浓度为1600 mg/L的Ⅲ溶液的黏度(63.5 mPa·s)远大于HPAM溶液的黏度(44 mPa·s);在相同黏度(20 mPa·s)下的储能模量和触变性测试表明三种驱油剂的弹性大小为:Ⅲ> BⅢ>HPAM。同时本文研究了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与β-环糊精(β-CD)和表面活性剂SDBS的相互作用,发现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存在着强烈的疏水缔合作用。Ⅲ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BⅢ的临界缔合浓度分别为811 mg/L和852 mg/L。分析认为引入的功能基团正是通过疏水缔合作用来实现聚合物表面活性剂良好的增黏性、弹性和乳化性。

    • 高效驱油用表面活性剂室内实验研究

      2013, 30(1):70-73.

      摘要 (150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到重烷基苯磺酸钠(A1)、异丙醇(CH-2)、异构十醇聚氧乙烯醚(F-2)、Gemini表面活性剂(GL-2)的最佳质量比为3:6:2:2的表面活性剂体系 CQBH-1,并进行了配伍性、吸附性和驱替实验。CQBH-1的价格比市场销售的油田常用表面活性剂平均低20%以上。结果表明,在质量分数0.3%~0.5%下,CQBH-1溶液与长庆某油田模拟原油间的界面张力为5×10-3~8×10-3 mN/m。在常压、60℃下,CQBH-1与长庆某油田注入水、地层水和原油均有良好的配伍性,且具有较好的抗吸附性能,质量分数为0.3%~0.5%的CQBH-1溶液静态吸附后与模拟原油间的界面张力仍能达超低数量级。岩心驱替实验表明,注入0.3 PV质量分数为0.5%的CQBH-1表面活性剂溶液,渗透率为1.1×10-3~100×10-3 μm2人造岩心在平均水驱采收率56.70%的基础上可平均提高采收率10.48%。

    • 80℃高温油藏聚驱后复合驱油体系性能评价

      2013, 30(1):74-79.

      摘要 (100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聚合物驱后双河油田80℃高温油藏,从10种表面活性剂中筛选了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1#,研究了表面活性剂浓度、聚合物浓度、矿化度、新鲜污水等因素对二元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并对二元体系的长期热稳定性、表面活性剂的静态吸附量、注入性、段塞选择和岩心驱油实验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表面活性剂具有很好界面活性,质量分数在0.1%~0.5%范围内均可达到10-3 mN/m数量级的超低界面张力,聚合物浓度对二元体系界面张力影响不大。二元体系具有很好的抗盐性和长期热稳定性,老化90 d后的界面张力仍能保持10-2 mN/m数量级。二元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在双河油砂上的吸附量要小于单一表面活性剂的吸附量。该二元体系具有良好的注入性。岩心驱油实验表明:低界面张力的二元体系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大,聚合物浓度1800 mg/L、表面活性剂浓度3000 mg/L的二元体系在聚驱后可提高采收率10.26%。

    • 非均质油藏封窜及化学驱复合技术研究

      2013, 30(1):80-82.

      摘要 (121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单层均质模型及并联填砂管模型,评价改性淀粉凝胶体系的调剖性能。该凝胶体系由4% 改性淀粉、4% 丙烯酰胺单体、成胶控制剂按一定比例组成。凝胶体系成胶前的选择注入性良好,成胶后的残余阻力系数为834 率2548,突破压力梯度高于50MPa/m,封堵率大于99%,可有效解决水窜流问题。利用双层非均质岩心模型,考察3 种后续驱替段塞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由0.3% 聚丙烯酰胺、0.3% 烷基苯磺酸钠和0.1 g/LNaOH组成的三元驱、0.3% 聚丙烯酰胺及水驱的采收率增幅分别为20% 、17% 和10% 。“ 改性淀粉凝胶体系+ 三元复合驱”组合调驱中,改性淀粉凝胶可进一步开采高渗层位残余油,三元复合驱在封堵后可有效启动低渗层位,整体提高采收率37%。

    • 三元复合体系在渗流过程中的乳化规律研究

      2013, 30(1):83-86.

      摘要 (97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元复合体系在渗流过程中形成的乳状液类型和乳化程度直接影响其注入能力和驱油效果。本文采用中间带2个取样口的90 cm均质长岩心模型,研究了中(60%~80%)、高(85%~95%)含水率条件下,水解聚丙烯酰胺(相对分子质量2500×104)、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Na2CO3三元复合体系与大庆原油在岩心渗流过程中乳状液的生成规律。低、中、高层渗透率分别约为300×10-3、1500×10-3、2500×10-3 μm2。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含水率条件下(60%~80%),距低渗透岩心入口30、60 cm和出口处,开始乳化时的复合体系注入量分别为0.3、0.4、0.84 PV,乳化效果较好时的注入量分别为0.48、0.6、0.94 PV。在高含水率条件下(85%~95%),相同测压点开始乳化时的复合体系注入量分别为0.41、0.49、0.86 PV,乳化效果较好时的注入量分别为0.49、0.63、0.97 PV。中、高渗透率岩心的乳化规律基本相似。含水率相同时,三元复合体系在低渗透率岩心渗流过程中出现乳化的时机早,注入量约0.8 PV时,岩心出口端开始乳化,且乳状液的颜色较深,乳化效果好;在高渗透率岩心中,出现乳化的时机晚,注入量约1.0 PV时,岩心出口端开始乳化,乳状液的颜色较浅,乳化效果差。岩心渗透率相同时,中含水率条件下,出现乳化时机较早,乳化效果较好。

    • 原油黏附性细菌的运动及其调控研究

      2013, 30(1):87-91.

      摘要 (122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来自大庆油田的对原油具有黏附性的菌株,通过显微观察法记录菌株对原油的趋化性运动,通过微生物黏着碳烃化合物(MATH)法进行了菌株对烃类物质的的疏水性试验。结果表明:原油黏附性菌株对原油的黏附作用可在10 min以内产生;该菌株具有趋化性,可促使菌体“趋化带”现象产生。在菌体对数生长时期,测得菌株PR-1、1507、12-J对四种烷烃(二甲苯、十六烷、十二烷、环己烷)的平均疏水值分别为83%、56%、21%。添加适量的有机物A(生物表面活性剂)和B(化学表面活性剂)后,在提高菌株1507趋油性运动速率的同时,还提高了非原油黏附性菌株12-J对十六烷的疏水性。添加0.01 mol/L的有机物A 或B后,疏水值由18%分别最大提高到70%和85%,对非原油黏附性菌株的趋油性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显微观察实验表明,添加适量的有机物A和B能显著促进菌体向原油表面聚集,促进了“趋化带”的产生,从而达到对采油微生物激活调控的目的。

    • 微生物驱油过程中模拟地层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013, 30(1):92-95.

      摘要 (85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微生物驱油过程中不同的地层条件对微生物的生长会产生明显的影响。本实验模拟胜利油田孤岛中一区Ng3区块地质条件,考察了地层水、地层多孔介质(石英砂)及含油多孔介质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使用了两种不同配方的激活剂,配方a:1 g/L葡萄糖、0.15 g/L蛋白胨、0.05 g/L酵母粉、0.1 g/L硝酸铵、0.05 g/L磷酸氢二铵;配方b:5 g/L淀粉水解液、0.1 g/L硝酸铵、0.1 g/L磷酸氢二铵、1 g/L尿素。结果表明,地层条件下多孔介质对微生物的生长影响较大,与单纯地层水培养相比,多孔介质条件下的微生物镜检菌数较低,这与多孔介质对菌体的吸附性有关。在不同的激活剂作用下,淀粉水解液的效果优于葡萄糖,淀粉水解液激活后溶液的pH值由8降至5,并产生较多小分子酸,这有利于微生物采油效果的持续性。镜检表明,多孔介质可吸附的菌数大于104个/mL,这对于微生物在多孔介质内生长繁殖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 75℃高温驱油菌的筛选及性能评价

      2013, 30(1):96-100.

      摘要 (83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经下二门油田稠油驯化半年,从活性淤泥中分离得到一株75℃耐高温驱油功能菌HB,经16S rDNA鉴定其为嗜热芽孢杆菌(Thermophilic Bacillus)。考察了HB菌株的最佳正常条件及HB菌株采油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在75℃培养条件下该菌在盐质量分数为0~3%,pH 6.0~9.0,生长良好,其最适盐质量分数为1%,最适pH 7.0。在最适生长条件下,油样1#质量浓度为5 g/L、接种量为5%时,75℃、120 r/min下培养10 d,原油降解率可达33%,乳化指数EI为55%,表面张力从74.5 mN/m 降至41.2 mN/m。经HB作用7 d后,油样2#、3#中饱和烃所占相对比例降低,芳烃变化较小,非烃相对比例增加,说明HB对饱和烃具有降解作用,使得部分饱和烃转变为非烃;胶质沥青含量分别由28.0%、22.6%降为26.4%、19.9%;凝固点由29.4℃、28.1℃分别降为28.5℃、27.93℃。经HB作用20 d 后,1#、2#和3#油样的黏度分别由735、682和274 mPa·s降至509、467和103 mPa·s。微生物作用后原油组分发生改变,降低了原油黏度,改善了原油的物性。

    • 氮气辅助稠油微生物冷采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3, 30(1):101-105.

      摘要 (114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室内选择性富集、驯化、分离,从井楼油田污水中筛选出3株微生物菌种,分别为产气菌、烃氧化菌和生物表面活性剂菌,3株菌按接种量1:1:1配伍构建共生代谢体系。与单菌种相比,复合菌代谢产物中的表面活性剂含量由1.7%增至2.2%,产气量由95 mL增至120 mL,pH值由6.1降至5.9。针对井楼油田稠油开展的微生物室内评价实验表明,共生代谢体系对该油藏的适应性良好,稠油乳化降黏效果明显,对原油的降黏率最高可达63.9%,形成的水包油乳状液黏度在100~300 mPa·s之间波动,胶质沥青质含量降低,发酵液表面张力下降9.4%~11.6%。在井楼油田7口稠油油井进行首轮氮气辅助微生物吞吐施工,设计单井菌液处理半径10~15 m,氮气顶替段塞2000~10000 Nm3,菌液2.5~6.0 t,措施后单井产液量增加1.8~9.8倍,产油量由0~0.1 t/d增至最高2.7 t/d,首轮施工生产115 d增油470 t,措施有效率85.7%,效果显著。

    • 化学生热催化裂解体系对稠油降黏实验研究

      2013, 30(1):106-110.

      摘要 (102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更好地提高稠油油藏开发效果,采取化学生热与催化裂解方式来降低稠油黏度、提高地下稠油的流动能力非常必要。选择NaNO2和NH4Cl溶液作为化学生热剂,通过正交实验优选出生热剂最佳反应条件为:4 mol/L NaNO2,4 mol/L NH4Cl,体系pH值为2。该条件下,反应温度和压力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分别达到峰值204℃和13.6 MPa,达到峰值的时间为6 min,反应基液温度升高149℃。油酸镍催化降黏体系最佳配方为:以反应原油的质量为基准,羧酸盐型油酸镍催化剂0.3%,供氢剂甲酸7%,助剂尿素7%,乳化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13%。该催化体系的最佳反应温度为280℃。油酸镍催化后,原油黏度由213.8 mPa·s降至74.2 mPa·s,降黏率为65.3%。当化学生热剂与催化裂解剂共同作用时,降黏率可达66.5%,饱和烃和芳烃含量增加,胶质和沥青质含量减小,催化降解效果较好。

    • 曼尼希酸化缓蚀剂H-402的合成及其缓蚀性能研究

      2013, 30(1):111-114.

      摘要 (88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仲胺、苯乙酮、甲醛为原料,通过曼尼希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油田酸化缓蚀剂 H-402,研究了合成工艺对产物性能的影响及缓蚀机理。结果表明:在仲胺/苯乙酮/甲醛的摩尔比1:2:5、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10 h条件下,所合成的酸化缓蚀剂 H-402的缓蚀效果最佳。该缓蚀剂与聚醚、丙炔醇等具有增效作用,加剂量为0.5%时达到缓蚀剂一级水平。该缓蚀剂为抑制阳极过程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加入0.5%酸化缓蚀剂H-402后Q235挂片表面的腐蚀形态得到极大的改善。

    • 绥中36-1油田水源井结垢产物与机理分析

      2013, 30(1):115-118.

      摘要 (135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绥中36-1油田水源水矿化度9548 mg/L,含Mg2+、Ca2+ 819.94 mg/L,注水管线结垢严重。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检测表明,水源水在井下管柱、地面海管产出的钙质垢的晶形、晶粒大小、产状等均明显不同。井下管柱壁上的产出垢为方解石,晶形晶面完好,晶粒粗大,以镶嵌状、连晶状产出,垢产物包含的主要元素为O、Si、Ca、C,含少量Mg、Fe、S等,代表了储层温度、压强和未加阻垢剂条件下垢的特征;地面海管产出钙质垢为晶体大小不均、菱面体状的方解石晶体与针柱状的文石晶体互层,垢产物包含的主要元素为O、Ca、C,含少量Mg、Fe。结垢机理分析表明,阻垢剂阻断了文石向方解石的转化。油管、海管中钙质垢的特征对比为研究阻垢剂对晶体生长特征、阻垢机理提供了很好的矿场实例,为室内阻垢剂评价效果提供了佐证。

    • 油田污水处理伴生含油污泥回收利用技术

      2013, 30(1):119-122.

      摘要 (107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南油田污水处理过程中伴生的含油污泥含水35.08% 、油29.06% 、泥质35.86% 、150 目筛余率4.21% ,外观为黑硬膏状。油田含油污泥固相主要是由不同粒径的砂子和黏土组成的泥质颗粒,占97.45% ,粒径小于63μm的颗粒占84.02% ,泥质粒径细小且分布集中。以油田含油污泥为主要原料,加入0.20% 率0.25%JHW-1 悬浮剂、0.3% 率0.4%FSJ-1 分散剂、2.5% 率4.0%NT-1 固化剂,得到油水井深部液流转向剂。实验表明,该液流转向剂浆体稳定、注入性好、强度较高(突破压力梯度大于0.28MPa/cm),封堵率为88.2% 率95.6% ,且成本低廉适合大剂量深部注入。双管并联岩心实验表明,液流转向剂调剖后,低渗、高渗岩心的水驱采收率分别增加25.73% 和17.11% 。在河南油田现场应用56口井,措施井启动压力增加、吸水指数降低、注水压力上升、吸水剖面得到改善,共消耗含油污泥105118m3,累计增油17369 t,降水90000 m3,增油、降水效果明显。

    • 含油污泥石油类物质两步法回收工艺试验研究

      2013, 30(1):123-127.

      摘要 (120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某采油厂的含油污泥样品,采用热破胶相分离和气浮分离两步法回收石油类物质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获取了系统设计及实际生产所需的工艺参数。具体如下,含油污泥用3倍质量水稀释后的混合液加热至80℃,调pH值6左右,加入混合液质量分数0.4%的自制破胶剂,在缓慢搅拌下进行大约15~20min的热破胶相分离;石油类物质分离后的泥水混合液常温下再进行5~10 min气浮除油,除油后的泥水混合物脱水得到泥饼含油率可达到1%以下;分离液循环回用于新的含油污泥稀释,分离效果良好。含油污泥除油脱水后泥饼土样种植三叶草,种子的萌发及枝叶生长正常。

    • 废轮胎胎面胶粉/聚丙烯酸丁酯吸油膨胀材料预聚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013, 30(1):128-132.

      摘要 (120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废轮胎胎面胶粉(WTR)加入到一定量的丙烯酸丁酯(nBA)中,再加入适量BPO,常温下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可得均一的黑色凝胶,该凝胶可作为预聚体进一步反应成型,得到WTR/PBA吸油膨胀材料。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证明该凝胶的生成是因为在有WTR存在的情况下,BPO可在常温下引发nBA反应,生成丙烯酸丁酯均聚物,还有部分丙烯酸丁酯接枝于WTR上,单体转化率在10%~20%之间。流变性能测试证明该凝胶属于宾汉流体。预聚体加入交联剂DVB后进一步反应得到的混合材料饱和吸油量随交联剂用量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交联剂用量为1%时达到最大,吸汽油量为6.2 g/g,在60 min左右达到吸油平衡。动态机械分析(DMA)和扫描电镜(SEM)观察证明该体系具有很好的相容性。

    • 压裂返排液中有机物含量的表征方法探讨

      2013, 30(1):133-136.

      摘要 (164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压裂返排液成分复杂,处理过程中有机物含量难以表征这一特点,以压裂返排液中主剂羟丙基瓜尔胶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测定体系化学耗氧量(COD)和总有机碳(TOC)方法研究了有机物含量、氯离子含量和氧化处理对其含量表征的影响。结果表明:COD表征压裂液返排液的有机物含量有较大局限性,TOC比COD更适合表征羟丙基瓜尔胶溶液中有机物的含量。

    • 有关“浓度”的正确用法

      2013, 30(1):137-138.

      摘要 (168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质量浓度、分子浓度、质量摩尔浓度的单位分别为kg/L或kg/m3、m-3、mol/kg。“浓度”一词作为简称时,只能指物质的量浓度,法定单位为mol/L或mol/m3。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不能简称为“浓度”,应用“%”表示。

    • 纳米材料在钻井完井流体和油气层保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3, 30(1):139-144.

      摘要 (107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纳米材料在钻井流体、完井流体及油气层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介绍了纳米复合降滤失剂、复合增黏剂、润滑剂、水泥浆、隔离液和储层保护材料等纳米材料,它们在稳定井壁、改善固井质量及保护储层等方面都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后,对纳米材料在钻井完井流体和油气层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相应的展望。

    • 高温调剖剂研究进展

      2013, 30(1):145-149.

      摘要 (114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开采稠油的主要方法为蒸汽驱和蒸汽吞吐,但在蒸汽开采过程中,存在蒸汽超覆和汽窜的问题,从而影响蒸汽开发效果。针对该问题,介绍了国内外高温调剖剂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颗粒型堵剂、高温冻胶堵剂、高温泡沫堵剂和其他高温堵剂。综述了各种堵剂的优缺点。

    • 二氧化碳在油藏流体中的扩散系数研究进展

      2013, 30(1):150-154.

      摘要 (21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回顾了CO2在油藏流体中扩散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简述了气体在液体中扩散系数的测定原理和实验方法,并比较了常见方法的优缺点,对于其在油藏流体中CO2的扩散过程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总结了CO2在不同性质油藏流体中的分子扩散系数,讨论了影响扩散系数的主要参数和扩散系数的变化规律,给出了不同特定条件下的一些关联式。最后,针对国内真实油藏情况和扩散研究的缺乏,探讨了高温高压下测定扩散系数方法的优选,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 泡沫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及展望(Ⅱ)—泡沫流体在近井及地层中的应用

      2013, 30(1):155-160.

      摘要 (143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泡沫流体在近井地带中的应用,包括泡沫酸处理、压裂、混排解堵、携砾石充填及压水锥;总结了泡沫流体在地层中的应用现状,包括泡沫堵水堵气和泡沫调驱。从理论研究及施工工艺两个层面指出了目前泡沫流体增产系列技术的前景及发展方向。

主编:张熙

创刊年:1984年

ISSN: 1000-4092

CN: 51-1292/TE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