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编:张熙
创刊年:1984年
ISSN: 1000-4092
CN: 51-1292/TE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蒋官澄,,刘凡,,任妍君,,王兰,罗陶涛,邓正强,,程泽普,
2015, 32(1):1-6.
摘要:为解决高钙污染下水基钻井液的稳定性及滤失性难调控问题,利用2- 丙烯酰胺基-2- 甲基丙磺酸(AMPS)、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和丙烯酰胺(AM)单体合成了抗高温抗高钙降滤失剂DF-1。最佳合成条件为:AMPS 、DMDAAC、AM 质量比4.1∶2.9∶3.0,引发剂过硫酸铵加量0.3% ,pH值=7,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3h。室内评价结果表明,150℃老化16h 及40000 mg/L Ca2+污染下,添加DF-1 基浆体系的表观黏度为9 mPa?s,滤失量为16mL,而未老化空白基浆的值分别为7.5 mPa?s 和30mL,基浆体系的流变性和滤失性基本不受影响。采用红外光谱(IR)、TGA热重分析、滤饼扫描电镜(SEM)以及元素能谱(EDS )分析DF-1 的微观作用机理。DF-1分子结构中含—CONH2 和阳离子胺基,有助于其通过氢键和静电吸附在黏土表面有效吸附。分子链段热稳定性好,在300℃开始分解。Ca2+污染后,添加DF-1 前后滤饼中Ca2+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5.96% 和3.77% ;DF-1 能有效阻止Ca2+在黏土表面离子交换吸附,从而阻止黏土颗粒聚并,有效形成致密滤饼。图11 表3 参11
2015, 32(1):7-11.
摘要:以阳离子单体(YD-1)、丙烯酸(AA)、丙烯酰胺和烷基取代丙烯酰胺为原料,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质量比1:1)为引发剂,合成了一种雾化/泡沫钻井用两性聚合物防塌剂WPZY-1,考察了该剂抑制防塌性能。以单体总量计,引发剂、AA和YD-1最佳加量分别为0.5%~1.0%、3%~5%和5%~10%。性能评价结果表明,WPZY-1吸附能力强、抑制防塌性能好。饱和吸附量达100.98 mg/g。0.5% WPZY-1溶液48 h二次页岩相对回收率为99.3%,岩心24 h膨胀量为1.58 mm,人造岩心浸泡10 d后形状规则完整,无明显裂纹及剥落掉块现象。WPZY-1与雾化/泡沫钻井流体处理剂的配伍性良好,可有效提高抑制防塌性能,延长井壁稳定时间,满足高出水地层的应用需求。图6表4参15
2015, 32(1):12-14.
摘要:为解决现有遇水自膨胀橡胶存在的高吸水聚合物在橡胶中的分散性及与橡胶基体的相容性较差、吸水后易从橡胶基体中析出、吸水性能下降的问题,通过原位反应合成技术、利用丙烯酸钠- 丙烯酰胺改性氟橡胶制备遇水膨胀橡胶。考察了遇水膨胀橡胶在不同温度和盐度下的膨胀能力、保水能力(70℃)和抗拉伸能力(25℃),并对该橡胶制备的自膨胀封隔器进行了地面承压能力测试。实验结果表明,90℃时,遇水膨胀橡胶能在10h 内迅速膨胀至500% ,在1 × 104数3 × 104 NaCl水溶液中浸泡10d 后的胶筒直径膨胀率达115% ;70℃干燥300min后,普通氟橡胶和遇水膨胀橡胶的保水率分别为0 和50% ,遇水膨胀橡胶的保水能力良好;其拉伸强度中值19.2 MPa,扯断伸长率中值680%;自膨胀封隔器最大承受压力达到12MPa,符合浅井现场施工要求。图3 表2 参13
2015, 32(1):15-17.
摘要:冻胶段塞在井筒中密封油气的本质及强度鲜有研究。本文采用理论计算,分析了冻胶在井筒中密封油气时的应力应变性质,并结合冻胶抗拉、抗压和抗剪切实验分析,确定冻胶段塞在井筒中密封油气的本质是冻胶的抗剪切性能,其强度可用抗剪切强度描述。计算结果表明:冻胶段塞密封井筒油气的强度与其长度、抗剪切强度成正比,与井筒直径成反比。此理论通过实测数据得以验证。同时还建立了一种测试冻胶抗剪切强度的新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测试装置。研究成果为提高该类冻胶强度的配方研究、相关技术工艺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图6 参10
2015, 32(1):18-22.
摘要:酸压携砂可以实现加砂压裂的高导流能力及常规酸压的多裂缝效果,而选择耐高温可携砂的酸液体系是实现酸压携砂的关键。针对目前国内外适于深层高温施工交联酸体系较少的现状,通过室内实验研制了一种耐高温可携砂交联酸压裂液体系,配方为20%盐酸+1.0%稠化剂YT-217+1.6%交联剂JQ-1+0.4%交联剂JP-2+2%JG-1高温缓蚀剂+ 1.0%助排剂JZ-1 +1.5%铁离子稳定剂JF-1。评价结果表明,该体系交联时间为95 s左右,具有一定的延迟交联特性;该体系的耐温、抗剪切性能良好,在150℃、170 s-1条件下剪切120 min后的黏度大于50 mPa?s,且具有破胶彻底、与地层配伍性好、携砂能力强等优点,可以满足现场施工要求。
2015, 32(1):23-27.
摘要:以六次甲基四胺、浓盐酸为原料,制备六次甲基四胺盐酸盐作为小分子黏土稳定剂并测定其防膨率与泥岩损失率。结果表明,该反应对反应物料比与反应温度都不敏感,制备方法简单,当六次甲基四胺与浓盐酸质量比为1:1.5、反应温度为常温、反应时间为0.5 h的条件下制备最为合适。质量分数为0.5%溶液的防膨率为78%,泥岩损失率为8%;六次甲基四胺盐酸盐与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ADMAC)复配比为3:2时的复配效果最佳,可进一步提高黏土稳定效果。
2015, 32(1):28-33.
摘要:本文以双烷基磷酸酯作为胶凝剂,络合铁作为交联剂,对煤油基压裂液和柴油基压裂液交联过程流变学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交联过程流变动力学模型分别表征煤油基压裂液和柴油基压裂液的交联过程。结果表明,可分别用二级和三级交联流变动力学模型描述煤油基压裂液和柴油基压裂液的交联过程,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模型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模型的结构变化速率常数k随着胶凝剂浓度的提高而减小,最大弹性模量G′max随着胶凝剂浓度的提高而增大。图12表2参20
2015, 32(1):34-38.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瓜胶压裂液进行静态支撑剂沉降实验、动态黏弹性测试、屈服应力测试、分子结构表征,研究了瓜胶压裂液的宏观性能、分子结构与压裂液携砂性能间的关系。支撑剂沉降实验表明,压裂液黏度的变化与支撑剂沉降速率呈非线性关系,用黏度指标很难准确表征压裂液的携砂性能。动态黏弹性测试表明,压裂液损耗模量的增加有利于降低支撑剂沉降速率,而储能模量的大幅度提高赋予流体弹性特征,这才是支撑剂能够长时间保持均匀悬浮状态的根本原因。压裂液微观结构分析表明,压裂液基液具有杂乱、松散、多孔洞的网络堆砌结构,而交联压裂液具有均匀、紧密的整体堆砌结构,该结构赋予交联压裂液弹性,使其携砂能力发生本质变化。图8表1参15
2015, 32(1):39-42.
摘要:针对常规压裂液体系有机金属离子交联剂毒性较大且在碱性条件下不可避免的会对地层产生二次污染以及非金属离子交联剂形成的压裂液成胶速度慢且不抗剪切的问题,本文制备了由一种非金属离子交联体系形成的低毒性压裂液,通过对影响凝胶性能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得到了压裂液的最佳配方,并考察了压裂液的耐温抗剪切性能和破乳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稠化剂含量为0.075%、pH值调节剂 0.015%、乙醇1%、促凝剂0.020%~0.025%之间、交联剂0.25%、氯化钾 0~2%之间时,可制备出成胶时间短、耐温抗剪切性能和破胶性能优良的压裂液。该压裂液体系的成胶时间约为150 s左右,成胶后压裂液初始黏度为1529.0 mPa·s,在100℃ 、170 s-1下剪切60 min、90 min、120 min后的黏度分别为 259.9 mPa·s、197.4 mPa·s和166.8 mPa·s;90℃下向压裂液中加入0.03%过硫酸钾破胶剂,3 h后完全破胶,破胶液清澈透明,黏度为1.07 mPa·s。所研制的交联剂不含任何高价金属离子,减小了压裂液对地层的伤害。图1表5参11
邹 鹏,张世林,王 林,王玉忠,刘玉虎,尹光伟,杨庭安,徐庆祥
2015, 32(1):43-47.
摘要:采用羟丙基胍胶、聚乙二醇及悬浮剂等制备了液体胍胶非水悬浮液,分别考察了液体胍胶非水悬浮液的表观黏度、悬浮率及水合速率,进一步探讨了该液体胍胶体系快速水合起黏的影响因素。流变及静置沉降实验结果表明,季铵盐改性的有机黏土适合作为液体胍胶的悬浮剂,液体胍胶的黏度随该悬浮剂加量的增加而轻微增加,且其悬浮率随该悬浮剂加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大。悬浮剂加量为5%的液体胍胶在340 s-1下的表观黏度为650 mPa·s左右,在1d内基本不沉降,在2 d内的悬浮率能够保持在98%以上。粉液比(胍胶与聚乙二醇的质量比)在1:5-1:2之间时,其对应的液体胍胶于340 s-1下的表观黏度值在200~700 mPa·s之间,具备较好的流动性,便于连续混配设备泵送。水合起黏实验结果表明,与在中性环境下比较,弱酸性环境下采用该液体胍胶配制的压裂液基液具有更快的水合起黏速率,而碱性环境下该压裂液基液基本不起黏。配液用水pH值为5时,基液黏度在3~5 min内即达到最佳基液黏度的85%~90%。配液时采用高的剪切循环速率会加快液体胍胶的起黏速率。图9参11
马丽萍 , ,杨棠英 , ,黎晓茸 , ,张 涛 , ,谭俊领 , ,赵光,戴彩丽
2015, 32(1):48-52.
摘要:本文研究的锆冻胶由非离子聚合物和有机锆交联形成的。采用流变仪表征了锆冻胶交联过程中的黏度变化特征,其交联过程分为诱导期、快速增长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采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直接证实了锆冻胶为致密的三维网状结构。研究了聚合物浓度、交联剂浓度、温度、矿化度、pH对锆冻胶成冻时间和成冻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和交联剂浓度越大,温度、矿化度越高,锆冻胶成冻时间越短,成冻强度越大。三种无机盐离子对锆冻胶成冻性能的影响顺序为:CaCl2> MgCl2>NaCl,当基液pH 值在7~ 8时,成冻效果最好。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测试结果表明锆冻胶适用于温度小于130℃的油气藏。图9表2参10
魏子扬,戴彩丽,姜维东 , ,张 健 , ,杨 帅,赵 娟 ,
2015, 32(1):53-56.
摘要:某海上油田属于砂岩油藏,完井采用砾石充填。钠土矿物中主要含蒙脱石,其次为石英、斜长石等。针对海上砂岩油藏伤害的特点以及对无机絮凝剂稳定化钠土的成分分析,研究了酸化预解堵体系。经过酸液类型及浓度的确定、添加剂的筛选以及物理模拟实验,确定了酸液预解堵体系配方。初步筛选出的前置酸和后置酸体系为7%盐酸(HCl),主体酸体系为5% HCl+5%氟硼酸(HBF4)+1%醋酸(HAc),其对稳定化钠土的溶蚀率分别为2.78%、21.77%,其对砾石的溶蚀率分别为0.38%、1.04%。缓蚀剂BJ最佳加量0.5%,缓蚀率大于95%;黏土稳定剂WS-1最佳加量为3%,防膨率为85.96%。优选出的酸化解堵配方为:前置酸和后置酸为7% HCl+0.5% BJ+3% WS-1,主体酸为5% HBF4+5% HCl+1% HAc+0.5% BJ+3% WS-1。酸液体系配伍性良好。酸液体系解堵效果较好,提高渗透率倍数达7倍以上。该酸液体系能溶解絮凝物,产生较大孔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岩心渗透率,达到解堵的目的。图5表5参11
2015, 32(1):57-61.
摘要:大部分砂岩油藏中皆含有少量的黏土成分,采用水驱技术会导致黏土微粒迁移。黏土表面电荷、扩散双电层结构、黏土矿物类型、可交换阳离子、矿化度、水膜等皆为导致黏土微粒迁移的重要因素。经过对黏土微粒迁移文献分析可知,黏土微粒只有在黏土微粒浓度大于孔隙壁面的临界微粒滞留浓度时,才会迁移,以此推导论证Bedrikovetsky临界滞留浓度模型。尽管黏土微粒迁移与黏土膨胀的结果都会带来地层伤害,但根据微粒迁移理论分析可知,微粒迁移改善了地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非均质性,改变油层润湿性,封堵高渗透层,提高洗油效率,降低含水率。因此,适当控制好黏土微粒迁移量,能提高原油采收率。图2参16
2015, 32(1):62-66.
摘要:阴阳离子聚合物在地层中的吸附性能是评价其堵水效果的主要指标,因此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阴阳离子聚合物的静态、动态吸附规律。结果表明:阴离子聚合物的吸附平衡时间为6 h,吸附平衡质量浓度为1000 mg/L;阳离子聚合物的吸附平衡时间为8 h,吸附平衡浓度为1500 mg/L;温度对阴阳离子聚合物吸附量的影响较小,阴阳离子聚合物在水湿岩心的吸附量远大于其在油湿岩心的吸附量。单一注入阴离子聚合物、交替注入阴/阳离子聚合物、单一注入阳离子聚合物和交替注入阳/阴离子聚合物的动态吸附量分别为61.77、103.99、119.64和137.61 mg/g。阴阳离子聚合物可在岩心形成多层吸附膜,交替注入阳/阴离子聚合物可提高采收率达60%。2010年在河南油田双浅6井开展矿场实验,共注入阳/阴离子聚合物3个轮次,降水增油效果较好,达到温和控水的目的。图9表1参11
2015, 32(1):67-71.
摘要:为研究CO2辅助蒸汽吞吐技术开发超稠油中CO2的作用,以郑411区块超稠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注气膨胀实验系统地研究了不同CO2注入量、温度及压力下,超稠油物性的变化规律,并使用多元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了溶解气油比、饱和压力、原油黏度、原油密度及原油体积系数与CO2注入量、温度及压力的关系模型,拟合优度在均在0.90以上。郑411块超稠油的溶解气油比随CO2注入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饱和压力随CO2注入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随温度增加而呈乘幂趋势增加;原油黏度随CO2注入量增加而呈指数趋势降低,其对数值随温度升高呈乘幂趋势降低;原油密度随CO2注入量增加呈指数趋势降低,随温度升高呈对数趋势降低,随压力增加而线性增加;原油体积系数随CO2注入量和温度的增加均呈指数趋势增加,随压力增加而线性减小。超稠油对温度有极强的敏感性,加热升温能显著降低超稠油黏度,提高其流动性;同时,CO2溶解降黏、膨胀原油的特性,能改善原油物性,有助于超稠油的动用。
2015, 32(1):72-77.
摘要:利用三维人工填砂和胶结物理模型,对低张力泡沫体系在模拟胜利油田油藏条件下的压力场、饱和度场变化特征以及开采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张力泡沫驱可以提高模型整体的注入压力,起到调堵、分流改善地层非均质性的效果。注入初期由于气体上浮作用不明显,在毛管力和黏滞力作用下,低张力泡沫主要赋存于模型中下层,模型中下部的压力值相对稍高。后期在气体上浮作用和泡沫黏滞力的综合作用下,压力曲线变化较平缓,泡沫在模型中均匀分布,并能像活塞一样均匀向前推进,模型中的剩余油主要滞留聚集在出口端,入口附近的驱替效果最好。在泡沫调驱的主导作用以及低张力洗油和气体上浮的共同促进下,高渗层和低渗层的驱油效果较明显,后续水驱的初始阶段成为主要的增油阶段,驱替结束可最终提高采收率达28.92%。图8参16
2015, 32(1):78-82.
摘要:泡沫最佳体系为:0.5%的ZY起泡剂(石油磺酸盐)+空气,气液体积比1.2:1。此时的起泡体积400 mL,泡沫半衰期540 s,泡沫视黏度1210 mPa·s。根据达西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推导出空气泡沫体系在孔隙介质中渗流时不同测压点的有效黏度μX数学表达式;并根据岩心孔喉直径及泡沫渗流线速度得到泡沫渗流时的剪切速率γ;拟合得到泡沫驱油体系在孔隙介质中渗流时的μX与γ的关系式为μX=Kγn-1,稠度系数K为375.94,幂律指数n为0.33。
2015, 32(1):83-87.
摘要:在华北油田文120 区块油藏条件下(温度87℃、矿化度28291 mg/L),用不同目数的石英砂制成4 组渗透率级差分别为2.8、6.8、8.9、10.7 的填砂管物理模型,研究渗透率级差对空气泡沫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渗透率级差的增大,高、低渗管及双管采收率增幅先增大后减小。渗透率级差由2.8 增至8.9 时,高渗管采收率增幅由15.13%增至18.56%,低渗管由19.45%增至29.81%,双管由17.24%增至23.43%,泡沫体系对高、低渗层的封堵调剖能力增强,驱油效果变好;渗透率级差为10.7 时,高渗管、低渗管、双管采收率增幅分别为13.55%、9.00%、11.74%,泡沫体系对高、低渗层的封堵调剖能力降低,驱油效果变差。
2015, 32(1):88-92.
摘要:开展了空气泡沫驱提高裂缝发育高矿化度致密油藏采收率的实验。利用自主研发的高温高压泡沫装置评价泡沫剂的发泡能力、半衰期及抗盐性,考察了气液比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物理模拟装置研究空气泡沫驱在基质岩心的注入能力、驱油效率及改善裂缝渗流的能力。结果表明,SFR-173 阴离子-非离子复配发泡剂在去离子水和模拟地层水中的泡沫体积分别为290 和340 mL,半衰期分别为368 和330 min,泡沫综合指数分别为6370 和6697,泡沫性能最好。当矿化度由7 增至56 g/L 时,0.5% SFR-173 发泡剂的泡沫体积由370 降至340 mL,出液时间由174 缩短至122 s,半衰期由778 减至330 min。地层条件下,泡沫体积随气液比增大而增大并逐渐稳定,最佳气液比在1∶1数2∶1 之间。致密油藏空气泡沫注入性研究结果表明,随注入体积的增加,岩心两端压差和阻力系数增大并逐渐稳定,最大值分别为31.4 MPa和1.74;水驱后转空气泡沫驱,驱油效率提高17.86%。在裂缝非均质油藏条件下,水驱含水率达98%时的采收率仅为39.14%,水驱后转空气泡沫驱能有效改善基质岩心的动用状况,封堵裂缝渗流通道,基质岩心采收率分别从12.59%和21.21%提高至49.87%和72.0%。
2015, 32(1):93-97.
摘要:针对低渗透稠油油藏渗流阻力大、注入能力差等问题,提出以化学生热剂和裂解催化剂组成复合降黏体系实现井下双效降黏的开发技术。室内通过高压反应釜实验优选了化学生热剂的反应条件和裂解催化剂的种类,并通过岩心驱替实验评了化学剂不同注入方式下的驱油效果和注入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以pH=2,200 mL等体积摩尔浓度均为4 mol/L的NaNO2溶液和NH4Cl溶液组成的化学生热体系具有最佳的反应条件,对于500毫升的高温高压反应釜在反应6 min后可达到温度峰值204℃和压力峰值13.4 MPa,相对于初始条件升温149℃;以油酸镍(主催化剂)、7%甲酸(供氢体)、7%尿素(助剂)及0.1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乳化剂)组成的催化体系具有最高的降黏率,对牛圈湖油田地面脱气原油的降黏率可达65.3%;五种不同的注入方式中,水驱、化学生热交替驱(先注NaNO2)、化学生热交替驱(先注酸性NH4Cl)、化学生热焖井间歇驱、化学生热催化裂解焖井间歇驱采收率分别为30.6%,38.8%,40.8%,43.7%,49.0%,化学生热催化热裂解焖井间歇驱采收率最高,注入能力最佳,驱油能量最足,比水驱提高采收率18.4%。
2015, 32(1):98-101.
摘要:针对重油在火驱过程中,燃料储集过量,导致燃烧时所需的空气注入量大,使得火驱开采的经济评价结果不理想等问题,选取硝酸铁和硝酸锌两种金属催化剂进行室内火烧油层的物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实验和硝酸锌催化实验相比硝酸铁催化实验过程中的产气成分波动小得多;硝酸铁催化实验出油时间也早于空白实验和硝酸锌催化实验的;重油中添加硝酸铁催化剂后,火烧油层模拟实验过程中的氧气利用率由空白实验的90.5%增至96.7%;烧掉重油量由43.92 kg/m3增至52.73 kg/m3,提高了20%;空气燃料比降低了19.5%,加速了火驱燃烧前缘的推进速度,残余油碳氢比、燃烧热、和残余重油量也显著变化。
2015, 32(1):102-107.
摘要:疏水缔合聚合物凭借良好的抗盐、抗剪切性在聚合物驱和调剖堵水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面临着油藏非均质性适应性问题。本文以渤海某油藏储层特征和流体性质为研究平台,在确定了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 与目的储层孔喉配伍性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三管并联岩心(渗透率分别约4、1.5、0.5 μm2)实验中的聚合物浓度变化对小层分流率和驱油效果的影响,开展了疏水缔合聚合物与储层非均质性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随AP-P4 浓度的增加,聚合物溶液的黏度和分子线团尺寸增大,相近渗透率下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增大。AP-P4 浓度为1500、1750 和2000 mg/L 时,与其相对应的岩心渗透率极限分别为1150×10-3 、1500×10-3和1780×10-3 μm2。聚合物浓度变化不仅会影响剖面反转时机,还会影响聚合物溶液在各小层中的驱替能力。聚合物浓度在1500率2000 mg/L 范围内,随着聚合物浓度增加,聚合物与储层非均质性适应性变差,中、低渗透层受效波及区域减小,剖面反转时机提前,采收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聚合物浓度为1750 mg/L 时实验增油效果最好,表明疏水缔合聚合物与储层非均质性的适应性对原油采出程度至关重要。
2015, 32(1):108-113.
摘要:以大庆喇嘛甸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聚/表二元复合体系组成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等药剂费用且固定聚合物质量浓度(2200 mg/L)的条件下,在适当浓度范围内,随表面活性剂浓度增加和碱浓度降低,驱油剂视黏度增加,界面张力逐渐增加;与碱/表/聚三元复合体系相比,聚/表二元复合体系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较大,液流转向能力较强,但当表面活性剂加量过高(2.0%)时,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降低。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由0.5%增至5.0%时,聚/表二元复合驱采收率增幅先增加后降低,在表面活性剂加量为1.5%时达到最大值22.5%;“产出/投入”比由6.7 降至0.8。当表面活性剂加量在0.5%数1.5%时,二元复合驱技术经济效果较好。碱加量由0.4%增至1.2%时,聚/碱二元复合驱采收率增幅由14.2%降至9.9%。聚/表二元复合体系优选配方为聚合物质量浓度2000 mg/L,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0.5%数1.5%。
2015, 32(1):114-118.
摘要:考察了Na2CO3、非离子型乳化剂BJN-01、无机盐加量对水包稠油型乳状液分水率和表观黏度的影响,分析了复合体系对乳状液稳定性和流变性的作用规律及协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碱质量浓度为500 mg/L、乳化剂体积分数为0.5%时形成的乳状液最稳定,室温静置19 h 的分水率为60.7%,且表观黏度较低,30℃与20.4 s-1下的表观黏度为86.2 mPa·s;加入NaCl 使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且盐浓度越高、分水率越大;当乳化剂体积分数为0.5%,碱加量在500率6000 mg/L时,随着碱浓度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降低,表观黏度增加;当碱加量为500 mg/L,乳化剂体积分数在0.5%率0.9%时,随着乳化剂加量增大,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表观黏度增加。
郝宏达 , , ,侯吉瑞 , , ,赵凤兰 , , ,刘 刚 , , ,吴晨宇 , , ,王凤刚 , , ,郭福广 , ,
2015, 32(1):119-122.
摘要:ASP体系在二类油层中运移不同距离时,体系的黏度和及其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等均会发生变化。本实验采用不同长度的人造岩心(10 cm、20 cm、30cm、60cm和80 cm)来模拟ASP体系在油藏中的运移距离,通过测定各组实验产出液的黏度及其与原油间界面张力,分析ASP体系运移不同距离时体系性能的变化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ASP驱油剂运移距离的增大,复合驱采收率逐渐降低,且在近井地带附近采收率降低的幅度较大。复合驱采收率受复合体系的黏度和及其与原油界面张力影响,在0~30 cm运移范围内,由于超低界面张力和较强流度控制能力的综合作用,驱油剂在油藏中的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较大,复合驱采收率和最终采收率较高;当运移距离大于30 cm时,由于界面张力值迅速升高,其对采收率的贡献较小,此时体系的黏度在驱油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复合驱采收率随着驱油剂相对注入量的增大而增加,适当地增大ASP驱油剂的相对注入量可有效的提高大庆二类油层的采收率。
2015, 32(1):123-127.
摘要:本文通过正交试验分析胜利油田埕东污水造成配制聚合物溶液黏度降低的主要因素,研制提高污水配聚增黏的处理配方体系。经处理后污水配制的聚合物溶液初始黏度由12.0 mPa·s提高到32.0 mPa·s,增黏率达到167%;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动态光散射(DLS)对聚合物溶液微观形貌及聚集体粒径观察,分析配方的增黏机理:一方面,氢氧化钠沉淀Fe2+,消除了Fe2+对聚合物聚集体的破坏作用; AFM和DLS显示聚合物溶液聚集体粒径由80.5 nm增加到159.9 nm。另一方面,离子屏蔽剂可屏蔽Ca2+、Mg2+从而减弱了Ca2+、Mg2+对聚合物分子链的卷曲作用;AFM和DLS显示屏蔽剂使聚合物溶液聚集体的粒径由160.1 nm增大到208.5 nm。
2015, 32(1):128-131.
摘要:化学破乳法是处理废弃油基钻井液比较理想的方法,但需要专用破乳剂,因此限制了其在现场的推广应用。为此,本文以某气田角51 井废弃油基钻井液为研究对象,采用“破乳-絮凝-分离”的处理工艺,研制了一种废弃油基钻井液专用破乳剂ZYFYP,该破乳剂由AE8051、BP-169、AP-05 和OP-10 组成。当AE8051、BP-169、AP-05、OP-10 质量比为3:2:1:3 且加量为0.8%、絮凝剂PAM加量为0.2%、表面活性剂OT-75 加量为1.2%,助洗剂Na5P3O10加量为10%、废弃油基钻井液温度为15℃率50℃时,在转速3500 r/min 下离心分离5 min 后,油回收率为98.6%。ZYFYP适合不同密度废弃油基钻井液油的回收处理,处理过程不需要加热,对设备要求不高,成本较低,对不同密度废弃油基钻井液油回收率大于96%。
2015, 32(1):132-136.
摘要:通过水辅助萃取法从含油污泥中回收合格原油。以溶解度参数和“相似相溶”原则为依据,首先选择几种高效溶剂,然后通过溶解度参数的调整,进行溶剂复配,得到一种高效、低毒和环境友好的萃取剂。萃取剂由正己烷(A2)、混合环烷烃(A3)和醇醚混合物(B1)组成,它们的体积比为A2∶A3∶B1=0.5∶0.3∶0.2。考察了剂泥比、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搅拌速度对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剂泥比5∶1,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45 min,搅拌速度160 r/min。在最佳条件下萃取得到的原油残油率为3.65%,油-水界面清晰,无明显中间层,易于分离;350℃以上馏分占74%,原油较重;含饱和分7.54%、芳香分45.13%、胶质28.12%、沥青质5.23%,含硫1.99%、镍622 μg/g,含水0.8%,达到油田外输油的要求。
2015, 32(1):137-140.
摘要:概括了致密储层实现界面修饰的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了界面修饰机理,综述了氟化物界面修饰技术对致密砂岩储层中流体渗流的影响及其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提出了界面修饰在致密储层保护与开发中的前景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2015, 32(1):141-145.
摘要:介绍了清洁压裂液的组成和增黏破胶机理,对国内外清洁压裂液的理论基础、体系组成、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通过总结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清洁压裂液的发展趋势,即在确保清洁介绍了清洁压裂液的组成和增黏破胶机理,对国内外清洁压裂液的理论基础、体系组成、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通过总结室内研究和现场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清洁压裂液的发展趋势,即在确保清洁压裂液性能的基础上,提高清洁压裂液的耐温能力,控制成本,降低滤失,改善破胶性能。
2015, 32(1):146-150.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硅酸盐堵剂体系、化学堵水工艺和现场应用效果。硅酸盐堵剂主要分为硅酸盐凝胶堵剂体系、硅酸盐沉淀型堵剂体系、硅酸盐复合凝胶堵剂体系和硅酸盐颗粒堵剂体系。硅酸盐化学堵水工艺主要有单液封堵工艺、双液封堵工艺和复合段塞封堵工艺。介绍了硅酸盐化学堵水技术在冀东、大庆和塔河油田的应用效果实例。对今后硅酸盐化学堵水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2015, 32(1):151-158.
摘要:随着油田开发进度的加快和对环保要求的提高,如何处理和利用含油污泥已成为各大油田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含油污泥回收处理技术的现状,类比解析了溶剂萃取、化学清洗、调质-机械分离、热解、超声、微波、回注调剖、电动力学、冷冻熔融等处理技术的工艺流程和特点;并结合实际分析、探讨了延长油田含油污泥处理现状与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