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3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HRS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013, 30(2):161-163.

      摘要 (129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淀粉与丙烯酰胺在硫酸铈铵/过硫酸钾氧化还原引发剂作用下反应得到淀粉丙烯酰胺接枝物,再添加一种抗氧剂复配制备了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HRS,研究了HRS在盐水浆中不同温度下的滤失性能、在不同温度下的抗钙、抗镁能力及产品的生物毒性和生物降解性。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在150℃使用环境中抗盐至饱和,抗Ca2+至2300 mg/L,抗Mg2+ 900 mg/L。此外,HRS低毒易降解。

    • 抗高温油井水泥降失水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2013, 30(2):164-167.

      摘要 (125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合成了三元共聚物油井水泥降失水剂,考察了单体质量分数、单体配比对聚合物降失水性能的影响。在75℃、6.9 MPa下,含三元共聚物的水泥浆失水量随单体质量分数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随AMPS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随NVP加量的增加变化较小。最佳合成条件为:单体质量分数12%,AM、AMPS、NVP摩尔比8.5:1.0:0.5,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5 h,引发剂加量0.7%,pH值为12。当降失水剂加量为4.2%时,水泥浆在160℃时的失水量为60 mL,浆体的初始稠度为14 Bc,稳定性好,水泥石强度发展快。

    • 一种酸化用无氟缓速酸的性能评价

      2013, 30(2):168-172.

      摘要 (128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辽河油田欢喜岭采油厂地区注水压力高、地层堵塞严重,常规土酸体系解堵效果差且有效期短等问题,用磷化物、有机酸和丙酮合成了一种酸化用无氟缓速酸。此缓速酸属有机磷酸类,单独使用不需复配其他HF酸或氟盐即可达到良好的降压增注效果。室内研究表明,60℃下反应48 h时,20%缓速酸溶液的溶蚀率为23.25%,缓速效果好于土酸和氟硼酸。酸液产生沉淀时的pH值为7~8,络合能力为500~600 g/L,可有效防止Fe(OH)3、Al(OH)3等二次沉淀的产生。天然岩心经20%缓速酸处理后的渗透率恢复值为173%,抗压强度损失为22.7%,是土酸处理的0.56倍。将缓速酸体系(20%缓速酸+3%黏土稳定剂BSA-101 +0.1%缓蚀剂BSA-602+0.5%助排剂EL-11+0.1%破乳剂YBP-1)在辽河欢喜岭采油厂欢北区块现场应用两口井,注水压力降低5 MPa以上,日注水量增加10 m3以上。

    •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压裂液损害实验评价

      2013, 30(2):173-178.

      摘要 (126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镇泾油田长8组砂岩油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压裂液损害评价方法,并进行压裂液滤液对基块岩样渗透率损害率和压裂破胶液动态滤失对造缝岩样返排恢复率测定的压裂液动态损害实验;考察了压裂液与地层流体、工作液之间的配伍性,压裂液和原油的润湿性,测定了压裂液乳化率和残渣。压裂液原胶液组成为0.4%HPG(瓜尔胶)+ 0.4% AS-6(季铵盐类黏土稳定剂)+ 0.3% CX- 307(阴离子型破乳助排剂)+ 0.1% HCHO(杀菌剂)。实验结果表明,原油与破胶液按3:1、3:2、1:1 体积比混合后的乳化率均在60% 以上,而破乳率仅为12.00%~23.77%。压裂液残渣含量平均为703 mg/L,易阻塞储层渗流通道。裂缝岩样经压裂液驱替后的返排恢复率为1.48%~85.83%;当裂缝充填支撑剂后的返排恢复率为0.02%~42.9%,较单纯裂缝岩样低。基块岩样压裂液乳化损害程度强,平均损害率为89.83%;残渣液损害程度强,平均损害率为73.71%;压裂液滤液损害程度中等偏弱,平均损害率为44.85%。压裂液产生的润湿反转使岩石由水湿转化为油湿。固相侵入、碱敏、润湿反转是储层损害的主要因素。固相侵入的损害率为28.86%,润湿性相关的损害率为44.98%,基块岩样碱敏损害率26.38%、裂缝岩样为32.18%。建议采用清洁压裂降低残渣损害、选用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提高返排率,为该油田储层保护和有效开发提供支持。

    • 磺酸型表面活性剂清洁压裂液的性能

      2013, 30(2):179-183.

      摘要 (189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针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压裂液在阴离子岩层中损失较大、会降低岩层的渗透率等缺陷,合成出阴离子磺酸盐型表面活性剂——棕榈酸甲酯磺酸钠,将此表面活性剂与助剂十八醇按质量比1:2复配后可作为压裂液增稠剂JL。JL在3.5%氯化钠溶液中迅速交联得到一种阴离子清洁压裂液。考察了该压裂液的耐温抗剪切性能、黏弹性能、携砂性能、滤失性能、破胶性能及对地层的伤害。实验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5%的JL在3.5%的氯化钠水溶液中,1~2 min内即可快速成胶,黏弹性、耐温耐剪切性较好,80℃下的体系黏度仍能达到40 mPa·s。在体积比为40%的砂比下,悬砂效率比普通高分子水基压裂液提高48.7%。体系遇煤油易破胶,破胶液澄清,无残渣。对地层的伤害率低,为7.6%。体系呈中性,能够适用于酸敏碱敏地层,满足了低压低渗透油气藏压裂的要求。

    • 高强度低密度树脂覆膜陶粒研究

      2013, 30(2):189-192.

      摘要 (335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一种低密度高强度树脂覆膜陶粒支撑剂的制备方法,讨论了酚醛树脂含量和偶联剂含量等及对覆膜低密度陶粒圆球度、密度、酸溶解度、破碎率及导流能力的影响,并采用覆膜低密度陶粒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树脂覆膜低密度陶粒比覆膜石英砂的视密度和体积密度分别降低8.1%和11.2%,69 MPa下二者的破碎率分别为1.7%和8.1%,树脂覆膜低密度陶粒的圆球度更好,短期导流能力能提高一倍以上。依据实验结果提出了树脂覆膜支撑剂对油导流能力高于对水导流能力的机理。采用树脂覆膜低密度陶粒在温米油田进行现场试验5井次,平均单井增油13.5 t/d,含水下降7.9%。

    • 中低渗油藏调驱用纳米聚合物微球的稳定性能评价

      2013, 30(2):193-197.

      摘要 (102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针对纳米微球调剖的要求,通过分散稳定实验和粒径的电镜分析对三种反相微乳液制备的微球进行了筛选,并对选定的MG-50型微球进行热稳定性实验和剪切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MG-50型微球在地层水和注入水中长期分散稳定,22 d粒径膨胀倍数高达7倍,分布范围大;0.3%MG-50微球乳液注入低渗透填砂管在85℃放置三个月封堵率仍在75%以上,但是强度下降,易破碎;流变性测量表明该乳液剪切变稀, 结合Darcy公式和Poiseuille定律计算了体系不同速率下注入低渗岩心的剪切速率,结果显示剪切速率对的阻力系数影响不大,即该体系有较好的抗剪切作用。

    • 硅酸盐颗粒材料封堵大孔道的研究

      2013, 30(2):198-201.

      摘要 (105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针对孤岛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地层非均质性严重而导致的汽窜、水窜等问题,开展了硅酸盐颗粒型堵剂封堵技术的研究, 评价了≤0.8 mm、0.8~1.2 mm和≥1.2 mm粒径范围的硅酸盐颗粒悬浮液固结体的抗压强度、渗透率等性能指标并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粒径小的硅酸盐颗粒所形成的固结体的抗压强度高、渗透率低;所形成的固结体耐温性能良好。现场施工时,借鉴孤岛油田防砂的经验,根据储层渗透率以及地层砂粒度中值来选择硅酸盐颗粒粒径的大小及组合方式,一般采用粒径≤0.8 mm的硅酸盐颗粒悬浮液作为前置段塞,粒径0.8~1.2 mm的颗粒悬浮液作为后置段塞,共实施了8口井,现场试验证明该技术对改善注气剖面和产液剖面,提高注汽、降低油井含水效果显著。

    • 低渗高温油藏聚合物驱研究

      2013, 30(2):202-206.

      摘要 (113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江苏油田沙七断块低渗高温中盐储层的特点,通过室内聚合物性能评价及注入性实验,探究了该类型区块聚合物驱应用的可行性。对低相对分子质量的梳形聚合物、磺化聚合物和普通聚合物进行初选,梳形聚合物的抗温耐盐能力良好,1000mg/L聚合物清水溶液的黏度为22.4 mPa·s(25℃)、10.1 mPa·s(83℃),1000mg/L聚合物污水溶液的黏度为10.6 mPa·s(25℃)、5.7 mPa·s(83℃)。对4 种梳形聚合物(M=480×104~1550×104)进行进一步筛选,其剪切黏度保留率为89%~100% ,在83℃老化90d后的黏度保留率为88.5%~95.1%,抗剪切能力和热稳定性均较好。注入性实验表明,聚合物溶液注入压力随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相对分子质量1000万的梳形聚合物溶液可以注入到渗透率50×10-3μm2的人造岩心中,随聚合物浓度的增大,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溶液也有良好的流度控制能力;相对分子质量1000万的梳形聚合物溶液会堵塞渗透率小于30×10-3μm2的天然岩心,相对分子质量616 万的梳形聚合物溶液可以满足渗透率20×10-3μm2天然岩心的注入性要求。沙七储层聚合物驱宜选用相对分子质量616万的梳形聚合物HF62208。

    • 多孔介质的润湿性对聚驱稠油微宏观效率的影响

      2013, 30(2):207-211.

      摘要 (125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岩石表面的润湿性影响聚合物微观和宏观驱油效率。采用可视化微观模型和微观照相技术研究了强水湿和油湿多孔介质下聚合物微观驱油效率和驱替机理。分析了束缚水与稠油分别在两种润湿介质下的微观形态和分布对聚合物的吸附、滞留,连续性和非连续性流动,驱替前缘以及洗油效率的影响。微观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湿环境,地层水趋向分布于岩石骨架表面并在孔壁附近形成较厚的水膜,聚合物趋于附着在孔壁处,在这些区域聚合物的洗油效率较高;在油湿环境,束缚水主要以非连续相分布在孔隙介质中,聚合物溶液发生咬断效应,原油吸附在孔喉处,聚合物只能部分扫除原油,乳液的形成能辅助聚合物溶液驱替油相。聚合物在水湿介质的微观驱油效率明显高于油湿介质。岩心流动实验结果与微观模型分析一致,相同浓度的聚合物溶液在强水湿岩心前缘突破所需的时间长于油湿岩心,突破前缘更规整,水湿岩心和油湿岩心的水驱采出程度分别为21.5%OOIP和15%OOIP。聚合物在油湿岩心的“门槛”黏度较大。聚合物黏度为500 mPa·s时,水驱后水湿岩心和油湿岩心的原油采收率增幅分别为23%OOIP和17%OOIP。

    • 非均质变异系数对聚合物驱各小层驱油效果及特征的影响

      2013, 30(2):212-215.

      摘要 (133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油层非均质变异系数(Vk)对各单层聚合物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Vk下,特别是Vk≥0.3时,高渗透率层位的最终采出程度高(61%~62%),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幅低(5%OOIP~15%OOIP)。当Vk为0~0.3即油层相对均质时,由于水驱波及效率高,各小层的最终采出程度基本相同,约为62%。随着Vk的增大,高渗透率层(第6、7小层)采收率增幅分别从15.71%OOIP和16.27%OOIP降至13.78%OOIP和 6.47%OOIP;中高渗透率层(第4、5小层)采收率增幅保持上升趋势,从14.68%OOIP和15.14%OOIP分别增至30.35%OOIP和23.52%OOIP;中低渗透率层(第1、2、3小层)的则先增加后降低。当全区综合含水98%时,总是高渗层进入的聚合物溶液多,含水率高;低渗层进入的聚合物溶液少,含水率低。剩余油主要存在于渗透率相对较低层(第1~4层)。第2~4层进入的聚合物溶液分别占该小层孔隙体积的17%、22%和28%,占全区注入量的5%、7%和10%。第2~4小层是该方案条件下,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的主要贡献层位。

    • 高温低渗油藏表面活性剂驱影响因素研究

      2013, 30(2):216-220.

      摘要 (115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改善高温低渗油藏开发效果,开展了表面活性剂驱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在114℃条件下,对亲水、亲油低渗岩心进行表面活性剂驱油实验,考察了界面张力、乳化作用、润湿反转以及注入时机对注入压力、驱油效率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体系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越低,提高驱油效率和降低注入压力的幅度越大。表面活性剂的乳化速率越高,原油采收率越高;乳化降黏能力越强,降压效果越好;同时,适当降低乳状液稳定性也对驱油有利。表面活性剂的润湿反转作用使其能在较高界面张力下有效驱油,并在亲油岩心中获得较亲水岩心更好的增油降压效果。此外,在中等含水阶段进行表面活性剂驱,能够利用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原油采收率。

    • 复合表面活性剂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研究

      2013, 30(2):221-225.

      摘要 (115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将自制羧基甜菜碱与烷醇酰胺表面活性剂按质量比1:1混合,得到复配表面活性剂体系。研究了该复配体系的界面活性及抗吸附性,监测了油滴的三相接触角随时间变化,并进行了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复配表面活性剂体系与临盘原油的界面张力值可以达到10-3mN/m的超低数量级,经过石英砂静态吸附后,该复配体系依具有较低界面张力性能,并且该体系对原油有良好的乳化性能。油滴的三相接触角监测结果表明,复配表面活性剂能使固相表面由亲水性向偏亲油性转变,从而降低了油滴在低渗孔隙中的贾敏效应,提高了注水开发效果。在现场弱碱性水驱的基础上,注入1.5 PV的质量分数为0.5%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段塞后,采收率进一步提高13%,注水压力下降。该复配表面活性剂在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

    • 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与疏水缔合聚合物作用的热力学

      2013, 30(2):226-230.

      摘要 (119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取物理涂敷的方式将疏水缔合聚合物(HAWP)直接涂敷到硅胶表面制备了HAWP涂敷硅胶固定相。对该固定相的元素分析结果表明HAWP被成功的涂敷到了硅胶表面。分别用蒸馏水、不同矿化度的试液作流动相,测定了不同碳数的单链苯磺酸盐、萘磺酸盐和双链苯磺酸盐在该固定相上的色谱保留参数, 并对不同种类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和固载疏水缔合聚合物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蒸馏水溶液中,疏水缔合聚合物处于舒展状态,与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疏水效应和位阻效应的竞争;在盐水溶液中,疏水缔合聚合物处于收缩状态,与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疏水效应,且盐水的矿化度越高,HAWP收缩越严重,与磺酸盐之间的疏水效应也就越小。

    • 聚/表二元驱多级吸附特征实验研究

      2013, 30(2):231-234.

      摘要 (99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碳原子数分别为12、14、16的磺基羟基两性甜菜碱表面活性剂(新1#、新2#和新3#)中筛选出了适合长庆油田的表面活性剂新2#。在此基础上,以长庆油藏油砂为吸附剂,采用静态振荡吸附法在多级吸附之后分别测定了含浓度为1000、1500、2000 mg/L新2#表面活性剂的二元体系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并对含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的二元体系多级吸附后的最大最小界面张力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级吸附最小界面张力变化趋势整体与Giles吸附等温线“S”型变化趋势相近;表面活性剂浓度越大,随吸附次数的增加多级吸附后最小界面张力值增加的越慢; 表面活性剂浓度越低,二元体系的最大、最小界面张力变化幅度越大;随着吸附次数的增加,变化幅度越来越小,且浓度越低,变化幅度降低的速度越快。驱替实验结果表明,1500 mg/L聚合物+2000 mg/L新2#表面活性剂的二元体系在水驱(25%) 基础上可提高采收率10%左右,使含水降低30%左右,可满足二元驱现场实施要求。

    • 非均质变异系数对S/P驱各小层驱油效果及动态特征的影响

      2013, 30(2):235-239.

      摘要 (119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在45℃及大庆地层水条件下,研究了油层非均质变异系数(Vk) 对表面活性剂/聚合物(S/P)复合驱时各小层驱油效果及动态特征的影响。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建立理想地质模型,纵向分为7个小层,Vk相同时(Vk>0),1~7小层的渗透率从小到大。当0<Vk<0.3 时,各小层及全区的最终采出程度受Vk的影响小,稳定在60% OOIP左右。随着Vk的增大,第1~4小层以及全区的最终采出程度随着Vk的增大而降低;而第5~7小层的最终采出程度基本稳定。Vk越大,低渗小层的采出程度越低。当Vk=0.9时,第1~7小层的采出程度分别为OOIP的3.39%、8.22%、21.13%、41.83%、63.38%、63.95%、63.97%。对应的,第1~7小层的S/P体系注入量分别为0.0014、0.0031、0.0077、0.02、0.051、0.1183、0.1971PV。与水驱采收率相比,中、低渗层S/P驱采收率增幅高于高渗层,且渗透率不同,采收率增幅最大值对应的Vk不同。第1~5小层采收率增幅最大值对应的Vk分别为0.3、0.3、0.5、0.72和0.9;第6、7 小层的采收率增幅受Vk的影响较小。当全区综合含水达到98%时,随Vk增大,各小层的含水率曲线与对应的采出程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最终采出程度低的层位,同时也是含水率低的层位。

    • 两株细菌的特性及物理模拟驱油试验

      2013, 30(2):240-242.

      摘要 (9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采用红外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菌株HD-322-2和T103代谢产生的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这两种菌株进行了岩心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菌株HD-322-2和T103属于高产表面活性剂的菌株,产量分别为321mg/L和195 mg/L。在发酵20 h后,菌株T103主要产生小分子有机酸,包括乙酸(1.10 g/L)、丙酸(0.24g/L)和丁酸(1.57 g/L)。物理模拟驱油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D-322-2和T103有较强的驱油性能,复配使用后在水驱的基础上可提高原油采收率5%~7%。

    • 反硝化抑制微生物驱过程中生物腐蚀研究

      2013, 30(2):243-245.

      摘要 (109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宝力格油田微生物驱产出液跟踪监测,硫酸盐还原菌浓度在微生物驱期间增加两个数量级,为了抑制微生物驱期间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繁殖,开展了反硝化抑制硫酸盐还原菌技术研究。室内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营养剂均能促进生物腐蚀发生,低浓度营养剂对硫酸盐还原菌激活效果明显;在产出液中添加0.25%硝酸盐,反硝化菌 由1.4×103个/ml增至6.5×105个/ml,硫酸盐还原菌的菌数由1.5×104个/mL降至1.0×101个/mL,在添加营养剂的基础上添加0.25%硝酸盐能降低由添加营养剂造成的生物腐蚀,腐蚀速率降低21.41%。

    • 整体微生物驱油技术在宝力格油田规模化应用研究

      2013, 30(2):246-250.

      摘要 (106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宝力格油田巴19断块地质条件、水驱开发特点及目前稳产存在的问题,华北油田公司通过在该断块建立稳定微生物场来实现整体微生物循环驱。实验首先从目标油藏筛选出4株高效采油菌,室内研究表明这四种菌不但能够很好地适应油藏环境,而且对原油具有很好的降黏乳化效果。气相色谱分析表明所筛选菌种能够以原油为碳源,有效降解长链烃,尤其将这4株菌按等比例复配后效果更佳,降黏率达52.8%,在水驱(采收率49.5%)的基础上,物模驱油提高采收率为9.1%。33口注水井进行两轮次的微生物驱后地层中的菌液浓度普遍在105~106个/mL之间,注入的目标菌得到有效生长和繁殖,并且能够维持8个月以上。微生物驱后含水率被控制在85%以下,采收率明显提高,12个月累计增油15000 t,投入产出比达到1: 2.5。该研究为微生物采油技术现场应用提供宝贵经验。

    • 耐温抗盐稠油降黏剂的室内实验研究

      2013, 30(2):251-253.

      摘要 (169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针对中原油田稠油油藏地质及稠油特征,应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实验筛选出了耐温抗盐稠油乳化降黏剂体系,最佳配方如下:0.05%聚氧乙烯壬基苯酚醚NP-10+0.1%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CS-B+0.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ABS,即在复配降黏剂体系中NP-10、CS-B、ABS的质量比为1:2:2时的降黏效果最佳。研究了pH值、含水量、水矿化度,二价阳离子浓度、温度、配伍性等稠油降黏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水比7:3、50℃下所筛选的最佳降黏剂体系对稠油的降黏率达99%,耐温110℃、耐盐,适用于中原油田的稠油井的降黏需要。

    • 油溶性降黏剂降黏性能研究

      2013, 30(2):254-258.

      摘要 (116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胜利油田现河稠油,研究了7种油溶性降黏剂(Y-1~Y-7)及其复配体系的降黏性能,考察了降黏剂加量、原油含水率对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了降黏剂对蒸汽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油溶性降黏剂质量分数小于5%时,原油降黏率随降黏剂加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大,之后增加缓慢,加量为15%时的降黏率可达90%以上(Y-4除外)。Y-3和Y-7按质量比1:1复配后的降黏效果最好,总加量5%、10%时的原油降黏率分别为76.1%和93.14%。不含降黏剂时,随原油含水率增加原油黏度先增加后降低,原油含水50%时的黏度是不含水原油的3.9倍,形成W/O型乳状液。不同含水率下,加入降黏剂后原油黏度大幅降低;随含水率增加,原油降黏率先降低后增加,含水率10%时达到最低(Y-1除外)。稠油蒸汽驱前注入0.009~0.027 PV油溶性降黏剂,采收率增幅为2.8%~6.0%。

    • 吉林扶余油田稠油乳化降黏实验研究

      2013, 30(2):259-262.

      摘要 (15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典型油样进行组分分析,找出原油中影响黏度的主要因素。采用A型水溶性降黏剂进行乳化降黏实验,通过静态评价试验,研究了水溶性A型降黏剂与原油之间形成乳状液的稳定性和粒径分布、油水界面张力、降黏率及洗油率,考察了该降黏剂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原油中蜡含量达14.7%,高含蜡是影响原油黏度的主要因素;降黏剂浓度越大,乳状液分水率越低,乳状液粒径分布越集中,油水界面张力越低,乳状液越稳定;油水比越大,分水率随降黏剂浓度变化越显著;随降黏剂浓度增大和油水比降低,降黏率逐渐升高,降黏率最高可达91.5%;该降黏剂有较好的洗油效果,洗油率为61.1%。

    • 聚醚酯类消泡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013, 30(2):263-266.

      摘要 (227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脂肪醇、环氧乙烷(EO)、环氧丙烷(PO)为原料,KOH为催化剂,合成相对分子质量1500、3000,链段排列方式为PO-EO和PO-EO-PO的聚醚,分别记为1号和2号;再以月桂酸或硬脂酸为酯化剂,对甲苯磺酸作催化剂,对聚醚进行酯化,得到12种聚醚酯类消泡剂。考察了反应时间、聚醚与酯化剂摩尔比和催化剂加量对消泡剂酯化率的影响。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140~160℃,聚醚、酯化剂摩尔比1.2:1,酯化时间7 h。用所得消泡剂处理渤海旅大5-2井口综合管汇油样,结果表明,以硬脂酸、自制2号聚醚为原料得到的聚醚酯类消泡剂具有最佳的消泡性能,消泡率为87.8%,优于一般有机硅类消泡剂(66.7%),稍弱于氟烃基硅油消泡剂(91.1%),应用开发前景良好。

    • 陕北长4+5 层原油用破乳剂的应用性研究

      2013, 30(2):267-271.

      摘要 (273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陕北长4 + 5 层原油黏度大、胶质含量高、破乳难度大的难题,本文从9 种有机硅类破乳剂中筛选出了针对性强的原油高效破乳剂WD-56,考察了破乳剂加量和破乳温度对破乳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显微观察分析了破乳过程中原油乳状液液滴的结构。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硅类破乳剂WD-56在45℃ 、加量100 mg/L下,2 h 后的原油脱水率可达94.26% ,破乳效果明显优于长庆油田目前普遍使用的聚醚型破乳剂Y。通过界面性质测定和化学结构分析,探讨了破乳机理,指出两种破乳剂的油溶性是造成破乳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 絮凝-超滤组合工艺处理油田污水研究

      2013, 30(2):272-275.

      摘要 (119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决油田污水二级生化出水反渗透膜法资源化的预处理问题,采用絮凝-超滤组合工艺作为预处理,探讨了絮凝、超滤及絮凝-超滤联用对废水中TOC和浊度等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絮凝剂PAC 最佳投加量为40 mg/L,PAM加量为0.5 mg/L,单独絮凝对浊度去除率虽可达90.6 %,但对有机污染物TOC去除率低于20%。絮凝-超滤联用使浊度和TOC去除率分别达到98 %和30 %以上,不仅能提高产水水质,而且对提高产水通量和减轻膜污染效果显著。絮凝-超滤组合工艺产水的污染指数SDI小于3,满足反渗透的进水水质要求。

    • Fenton氧化深度处理稠油废水

      2013, 30(2):276-279.

      摘要 (12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稠油废水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毒性大,使用常规处理方法难以使出水COD达标排放的问题,采用Fenton氧化对其进行深度处理。探讨了H2O2和Fe2+投加量、废水初始pH值、反应时间、药剂投加方式对稠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摩尔比n(H2O2):n(Fe2+)=1:1、质量比m(H2O2):m(COD)=1:1、反应时间2 h、废水初始pH=3、反应温度18~20℃、一次性投加药剂的条件下,废水COD去除率为74.2%,出水COD值为58.9 mg/L,完全满足油田废水达标排放的要求。在药剂投加总量相同的情况下,相比一次性投加,分两次或三次投加药剂可降低COD值。

    • 磷钨酸法测定钻井液材料中有机阳离子的探讨

      2013, 30(2):280-282.

      摘要 (112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磷钨酸法是测定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度的经典方法,经实验验证该方法可用于测定钻井液材料中的阳离子或两性离子的含量。含有有机阳离子基团的钻井液材料由于其成分复杂,试样溶液颜色较深,不易准确测定其中的有机阳离子度。本文采用钠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对产品进行提纯,在弱酸性条件下,以刚果红为指示剂,用磷钨酸标准溶液定量测定有机阳离子度,实验相对误差是0.59%。本文介绍了方法原理、操作程序及方法验证。结果表明,采用磷钨酸法测定钻井液中的有机阳离子含量不受阴离子的干扰,而且无机阳离子对测定结果也无影响。经岩心相对回收率实验,测定结果和使用性能相吻合,结果准确可靠。

    • 柠檬酸铝中铝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2013, 30(2):283-285.

      摘要 (150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柠檬酸铝在油田堵水、调剖和驱油作业中应用广泛。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需要对铝含量进行监测分析,但有关测定方法未见工业标准或研究报告。按常规络合滴定法测定时,柠檬酸会干扰铝含量的测定。若用加酸消解预处理消除柠檬酸根离子的干扰之后,可用络合滴定法准确测定柠檬酸铝中铝的含量。室内用体积分数大于50%的硫酸/硝酸消解预处理含柠檬酸的十二水合硫酸铝钾样品,滴定前先加入二甲酚橙指示剂,再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使试液颜色由黄色变为紫色,最后用8%硝酸使试液颜色变至淡黄色,pH值为5.5~6.0,滴定终点明显,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1%。该方法准确可靠,加标回收率为99.46%~100.28%,每次测定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小于2%,平行性好,有效解决了柠檬酸铝产品生产中质量控制难题。

    • 三元络合光度法测定油田污水中聚醚型破乳剂

      2013, 30(2):286-289.

      摘要 (121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磷钨酸(PTA)-MgCl2- 破乳剂三元络合原理,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油田污水中非离子聚醚型破乳剂TA1031含量的方法。优选的测定条件为:测定波长480 nm,10% MgCl2 溶液0.4 mL,10% PTA 1 mL,5% 氢醌硫酸溶液3 mL,溶液的pH值为2.0 ,反应静止时间为5 min。TA1031的质量浓度在0 率30mg/L范围时,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A=0.0378c + 0.0083,相关系数R=0.9912。用三羟基甲基氨基甲烷- 盐酸(Tris-HCl)缓冲液代替蒸馏水,对PTA-MgCl2 沉淀剂体系进行简化,加入0.7 mL浓度为0.050 mol/L的Tris 溶液。用改进方法测定陈庄采出污水配制的TA1031溶液,TA1031质量浓度在0 率36mg/L的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A=0.0283c + 0.1135 ,相关系数R=0.9904,5 次测定的相对误差小于5% 。改进方法用于测定陈庄油田现场污水配制的破乳剂LE-28E 及破乳剂CZ的含量,线性范围分别为0 率40mg/L和0 率45mg/L,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3和0.9929。

    • 驱油剂驱油效率测试方法的实验研究

      2013, 30(2):290-294.

      摘要 (114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阐述了油田考评驱油剂驱油效率的方法,针对四种不同来源的原油对比了可见分光光度法、热分析法、马弗炉焙烧失重法测试驱油效率的结果,热分析法和马弗炉焙烧失重法测试结果一致,与可见分光光度法有较明显的差异。对所用的方法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对比,从理论上来推断方法的可靠性,及误差可能产生的原因。理论上,对于可见分光光度法要使方法合理,必须原油中各种不同的组分洗脱速度一致,实验对比了原油及利用驱油剂洗下的原油的紫外可见谱图,从谱图上来看,洗下的原油的组分分布和原来有较大的差异。由此判断,利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试实验中原油的驱油效率存在方法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热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是水的干扰,本实验中水的干扰很少;因此本实验条件下采用热分析方法测试优于可见分光光度法。

    • 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述论

      2013, 30(2):295-300.

      摘要 (142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国内油田用钻井液降滤失剂的研究近况,包括改性天然产物降滤失剂、合成聚合物类降滤失剂、合成树脂类降滤失剂、有机-无机复合降滤失剂、成膜降滤失剂和其他新型降滤失剂。总结了近年来钻井液降滤失剂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探讨了钻井液降滤失剂的发展趋势。

    • 阳离子淀粉在油田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3, 30(2):301-305.

      摘要 (149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阳离子淀粉作为以淀粉为基本原料合成的绿色化学品,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简要概括了国内外阳离子淀粉的合成工艺,包括湿法、干法和半干法。综述了阳离子淀粉在油田生产中,尤其是其作为钻井液处理剂、油田污水处理剂、调剖堵水剂和驱油剂的应用研究进展。展望了阳离子淀粉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指出了大力开展阳离子淀粉研究的重要意义。

    • 稠油胶体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2013, 30(2):306-311.

      摘要 (118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综述了稠油胶体体系理论在国内外研究应用的进展,分析了稠油胶体体系具有的双电层效应、稳定性与流变特征等性质,介绍了稠油胶体体系在稠油开采、输送和加工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稠油胶体体系理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今后稠油胶体体系的研究方向。

    • 《油田化学》引文统计分析

      2013, 30(2):312-315.

      摘要 (125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油田化学》2006~2010年刊载论文为文献统计源,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该刊的载文量、引文量、引文年代、引文语种、引文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提高刊物的质量提供量化依据。结果表明,5年载文521篇,每年载文数呈上升趋势。引文量共4830篇,平均引文率为99.04%,篇均引文量为9.27篇。载文的引文年代集中在载文发表前10年之内,普赖斯指数平均值为34.62%。引文以中文和英文文献为主,中文引文3521篇,占72.90%,英文引文1305篇,占27.02%。主要引文类型是期刊文献,共3582篇,占引文总数的74.16%;图书459篇,占9.50%;专利文献213篇,占4.41%;SPE论文383篇,占7.93%;无网络资源的引用。

    • 有关使用EndNote软件高效有序整理参考文献的建议

      2013, 30(2):316-318.

      摘要 (162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油田化学》载文引文格式不规范和日常稿件中经常出现的参考文献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EndNote参考文献目录管理软件。建立了符合《油田化学》刊物参考文献格式的模板,说明在Word中的使用方法,推荐作者在投稿时使用。

主编:张熙

创刊年:1984年

ISSN: 1000-4092

CN: 51-1292/TE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