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泥页岩稳定性评价中人工模拟岩样的制备

      2012, 29(1):1-5,32.

      摘要 (380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改进了泥页岩稳定指数(SSI)评价实验方法中人工模拟实验岩样的制备方法。使用1328井岩粉制备岩样,优选SSI实验模拟岩样制备条件为:10.5MPa下压制浆液,得到含水量14.03%的岩样模拟上部高含水量地层;10.5MPa下压制风干岩粉,得到含水量1.91%的岩样模拟深部低含水量地层。优选SSI实验条件为:在65℃试液中浸泡8h后,测定岩样的SSI值。扫描电镜(SEM)微结构分析表明,两种方法制备的岩样与实际泥页岩的微观孔隙尺度相近,高含水量模拟岩样的含水量与浅部实际地层泥页岩含水量(12%~14%)相近,低含水量模拟岩样的含水量与深部实际地层泥页岩含水量(2%~3%)相近。改进的SSI评价方法相对误差为2.91%,平行性较好,可有效评价防塌剂和防塌体系对泥岩地层的防塌效果及作用机理。图8表5参7

    • 双亲粒子聚合物随钻堵漏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2012, 29(1):6-9.

      摘要 (3571)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次将双亲粒子应用于随钻堵漏的研究。用浓乳液聚合界面引发制备疏水性核/亲水性壳双亲粒子。首先,通过浓乳液聚舍得到聚苯乙烯胶体粒子,作为疏水性的核;然后通过界面引发使丙烯酰胺在核的表面聚合包覆,形成亲水性的聚丙烯酰胺壳层。该双亲粒子呈微粒状,并存在轻微的相互粘连或串状结构,平均粒径21.36μm。双亲粒子在淡水基浆中抗温可达180℃。含1%双亲粒子基浆的堵漏效果明显,并随粒子加量的增加,基浆漏失量减少,堵漏能力提高。随着挤注量的增加,挤注压力逐渐增大,挤注量为700mL时的挤注压力可迭14MPa。双亲粒子可降低体系API滤失量。在加量不高于2%时,基浆流变性变化不大,可用于高温地层的随钻堵漏。图6表2参12

    • 多功能抗高温防塌剂研究及应用

      2012, 29(1):10-13.

      摘要 (321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复杂井的井壁稳定问题,开发出一种多功能抗高温防塌剂YFF。通过封堵实验、页岩滚动回收实验、抑制性实验,考察了多功能抗高温防塌剂YFF的性能,并进行了现场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多功能抗高温防塌剂YFF带有正电荷,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和封堵能力,加入2%YFF后,岩屑回收率从35.3%(空白)增至92.5%。1%膨润土的膨胀容由92mL降至71mL;抗高温(200℃)降滤失效果好,对钻井液流变性能影响小;加入3%YFF的聚合物钻井液(配方为4%膨润土浆+0.2%Na2C03+0.2%KPAM絮凝荆+2%降滤失剂sPc+0.5%降滤失剂LV.CMC+3%降滤失剂SMP.1+2%封堵剂FT-1+1%降滤失荆SYP-1)对岩心封堵率迭95%以上,且反排后的渗透率恢复率迭95%以上。现场应用结果表明,YFF与钻井液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对钻井液的黏度、切力影响不大,能有效稳定井壁及保护储层。图2表4参7

    • 青西地区防塌钻井液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2012, 29(1):14-18.

      摘要 (407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X-衍射、钻屑回收率和膨胀率实验,得到青西地区地层黏土矿物分布规律,并建立了黏土矿物剖面。实验结果表明,地层黏土矿物呈M形分布,要求钻井液在上部地层应具备强抑制性,下部应具备封堵防塌能力,为不同井段钻井液性能的维护处理提供了科学依据。针对青西地层岩性特点和钻井液技术难点,结合使用的几种不同钻井液体系情况,开展了抑制剂、降滤失剂和高温稳定剂室内评价,优选出抑制性最强和封堵防塌能力最高的阳离子钻井液体系。其配方为4%膨润土+0.4%K—HPAN+0.6%SMC+0.4%HS-1+0.3%CHM+0.3%NW-1+2%SMP+2%PSC+4%SPNH。30余口井的现场试验结果表明,井下复杂和事故大幅度降低,钻井周期明显缩短,与使用前相比,复杂损失率由4.50%降为1.62%,平均机械钻速提高了26.88%,钻井周期缩短40.54%,且钻井液性能易于雏护,操作简单,满足安全快速钻井的要求。图8表5参3。

    • 新型两性聚苯硫醚的合成

      2012, 29(1):19-23.

      摘要 (378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后期磺化、溴化反应及溴与三甲基胺(或二甲基胺)发生取代反应而获得聚两性电解质——季铵化聚苯硫醚(聚合物4)和叔铵化聚苯硫醚(聚合物5)。用酸碱滴定和莫尔法分别测定磺化度和溴化度,并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表征了合成产物的结构。结果表明:在最佳磺化条件下.即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1050C、PPS与发烟硫酸比1:15(g/mL),相应的磺化度为47.6%;在最佳溴化条件下,即反应时间4h、反应温度4JD℃、FeC]3加量4%,相应的溴化度为28.20%;聚两性电解质分子链上的季铵基团和叔铵基团取代了溴。由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可以推定,本文对聚苯硫醚的改性是成功的,即最终合成了两性聚苯硫醚。图2表2参24

    • 菌株BIT-BP004产胞外多糖影响因素及发酵液理化特性的研究

      2012, 29(1):24-28.

      摘要 (327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辽河油田油水样品中分离得到一株高产胞外多糖的菌株BIT-BP004。通过对其培养条件的考察和优化。得到最适宜的培养条件为:蔗糖7.5g/L。NaNO30.3g/L,l(2HPO41.5g/L,KI-12PO43g/L,MgSO40.1g/L,CaCl20.01g/L,初始pH为6,接茵量1%。培养24h后的胞外多糖产量为4.11g/L。同时,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温度、矿化度和pH值对BIT-BP004发酵液理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实验条件对发酵液黏度影响较大。影响能力大小依次为温度〉矿化度〉pH,其中温度是影响发酵液黏度的决定性因素。图5表5参10

    • 一种延迟凝胶硅酸类堵水剂的研究

      2012, 29(1):29-32.

      摘要 (363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孤岛油田中高渗透率的情况,在油田污水中以水玻璃和甲基硅酸钠为主剂,加入磷酸和缓释酸(A酸),研制了一种可延迟凝胶的硅酸类堵水剂。在常压和模拟地层温度(60qc)下,考察各组分用量对堵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硅酸钠改善了硅酸凝胶的性能,使凝胶具有更好的强度和弹性。A酸缓慢释放H^+,达到延迟凝肢的目的。堵剂的凝胶时间随水玻璃和A酸用量的增加而缩短,随甲基硅酸钠用量的增加而延长,在磷酸用量为0.3mL时出现极大值。堵剂总体积为100mL,当水玻璃10mL,甲基硅酸钠5mL,磷酸0.3mL,A酸20mL,油田污水64.7mL时,可以形成具有良好强度的凝胶,凝胶时间最长为13.5h。图4表1参8

    • 姬塬油田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研究

      2012, 29(1):33-37.

      摘要 (398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姬塬长8储层在采用清水进行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注水压力高、吸水指数低、注水见效慢、注采严重失衡等问题,严重影响油田开发效果。本文在对该区块注入水、地层产出水组成分析的基础上,将结垢趋势预测和室内模拟实验相结合,详细分析评价了注入水与地层水的配伍性。配伍性实验结果表明:姬塬长8储层地层水为CaCl2水型、注入水为Na2SO4水型;地层水与注入水以任意比例混合后,在30℃下均无垢生成,80℃下均产生了碳酸钙结垢而无硫酸钙垢形成。结垢趋势预测结果表明:在30℃下地层水与注入水混合后基本不生成碳酸钙垢;在50℃下,随着地层水比例的增加,碳酸钙结垢趋势增加,当地层水与注入水之比为4:6~10:0时,显示会有碳酸钙垢生成;在80℃下,碳酸钙垢趋势明显增加,地层水与注入水以任意比例混合后均会产生碳酸钙垢;在30℃、50℃、80℃下地层水与注入水以任意比例混合后均无硫酸钙垢结垢趋势存在。综上所述,姬塬长8储层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差、结垢是造成姬塬长8储层注水压力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图5表2参16

    • 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聚合物溶液性能及驱油效果研究

      2012, 29(1):38-42.

      摘要 (449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油田实际需求,笔者运用仪器分析、物理模拟和油藏工程理论方法,开展了复配聚合物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子线团尺寸Dh及其分布和驱油效果实验研究,并对复配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由“超高分”、“高分”和“中分”等3种聚合物复配而成的宽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聚合物,随“超高分”聚合物所占比重增大,复配聚合物中分子线团尺寸Dh增大,视黏度增加。与“高分”聚合物相比较,复配聚合物分子线团尺寸Dh分布变宽,抗盐性和抗剪切性增强。物理模拟表明,在聚合物溶液黏度相同条件下,复配聚合物驱增油效果好于“高分”聚合物驱。随复配聚合物中“超高分”聚合物所占比重增加,采收率增幅增加。图5表5参21

    • 微凝胶与聚合物组合驱复合效应研究及矿场应用

      2012, 29(1):43-47.

      摘要 (194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雏与三维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微凝胶段塞与聚合物段塞交替注入的组合驱技术具有良好的复合效应。微凝胶+聚合物的二段塞组合驱方式,可以封堵高渗透层,分流作用好,扩大波及体积的能力强。聚合物+微凝胶的二段塞组合驱方式,可以防止聚合物驱后续水驱的快速指进,延长聚合物段塞的有效期。聚合物段塞的作用是降低流度比和提高驱替能力。组合驱技术“调”“驱”结合,效果优于单一的聚合物驱和微凝胶驱。将0.19PV微凝胶+0.32PV聚合物组合驱应用于双河油田437Ⅱ1-2油组,到2007年底,组合驱吨聚合物增油105t/t,提高采收率7.44%,采收率增幅比聚合物驱高3.14个百分点时,费用比聚合物驱低11.4%。图4表2参12

    • 两亲聚合物泡沫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2, 29(1):48-51,68.

      摘要 (186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泡沫驱两亲聚合物起泡剂的泡沫性能及影响因素开展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表面活性荆泡沫相比,两亲聚合物泡沫的起泡体积较小,但其稳定性要远远优于表面活性剂泡沫;两亲聚合物泡沫性能随着两亲聚合物浓度的变化存在一个最优值,炼化I型两亲聚合物在浓度为1.5g/L时,其泡沫性能最优,且该泡沫体系具有良好的耐温、抗盐性;在高剪切下(转速大于4000r/min)或煤油含量超过20%后,该泡沫体系的泡沫性能变差。图13表1参8

    • 阳离子型Gemini润湿反转剂提高砂岩岩心原油采收率

      2012, 29(1):52-56.

      摘要 (2074)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阳离子Gemini型表面活性荆(GS12-2.12)对砂岩岩心原油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GS12-2-12在岩石表面能够产生动态吸附,动态吸附量为0.3~0.7mg/g。在润湿反转荆驱替后,亲水/亲油岩心表面都呈现向中间润湿状态转变的规律,接触角最大变化有50°。在此过程中,原油与岩心表面的黏附功有下降趋势,此趋势有助于减弱“贾敏”效应,降低油水运动阻力,驱油效率提高5%。在用可视化光刻蚀微观驱油模型研究润湿反转剂驱油过程中观察到了明显的油膜剥离现象,发现这种剥离式驱替方式启动了水驱难以启动的残余油。图5表3参9

    • 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驱油性能研究

      2012, 29(1):57-59,79.

      摘要 (221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比了硫酸酯双子表面活性剂GAl2-4—12与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油水动态界面张力及驱油效果,研究了GAl2-4.12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NTl、ANT2复配体系在不同渗透率和不同矿化度条件下的驱油性能。结果表明,GAl2-4.12具有优于单链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和提高采收率能力,使用浓度仅为800mg/L时,在水驱(65.38%)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1.67%。GAl2-4.12能适用于中、低渗油藏,其提高采收率的能力随着矿化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复合驱替实验表明,在2.5×10^5mg/L矿化度条件下,在水驱(60%)基础上,sP体系(400mg/LGAl2-4.12+100mg/LANTl)使渗透率为48.3×10^-3lava2的低渗透率岩心提高采收率10.67%;在5×10^4mg,/L矿化度条件下,在水驱(57.89%)基础上SP体系(400mg/LGAl24-12+100mg/LANT2)使渗透率为417×10^-3μm^2。的中低渗透率岩心能提高采收率8.42%。图1表5参6

    • 稠油油藏表面活性剂辅助蒸汽驱适应性评价研究

      2012, 29(1):60-64.

      摘要 (186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胜利稠油油藏条件,利用室内实验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系统研究了表面活性剂辅助蒸汽驱开发效果。考察了高温表面活性剂WT的界面张力、耐温性和降黏性。结果表明,WT溶液与原油问的动态界面张力最小值达10^-2mN/m。耐温可达150℃,半衰期大于15d。油水质量比8:2、7:3时的降黏率分别大于86%和95%。表面活性剂辅助蒸汽驱最终采收率为74.32%,比蒸汽驱提高12.11%,增油效果明显。在驱油实验的基础上,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对孤岛中二北Ng5典型井组表面活性剂辅助蒸汽驱注入参数进行优化。最佳注入方案为:段塞交替注入,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0.5%,注入体积0.3PV,预测该方案提高采收率3.58%。通过动态经济评价方法,推导得到了“经济极限增油量”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表面活性剂辅助蒸汽驱经济技术界限研究方法,并确定了典型井组表面活性荆辅助蒸汽驱有效厚度、原油黏度界限。图7表3参11

    • 高温合成聚合物压裂液体系研究

      2012, 29(1):65-68.

      摘要 (224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高温低渗储层压裂改造对压裂液性能的要求,从聚合物分子结构分析入手,以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合成新型耐高温聚合物,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剪切3h后,压裂液黏度降低1.4mPa·s,剪切稳定性良好,并且剪切恢复性较好。随着温度的增加,压裂液交联时间逐渐缩短。该压裂液耐温可达170℃。在60℃时,聚合物压裂液破胶困难,可以通过提高破胶剂加量以提高压裂液破胶效果。聚合物压裂液的残渣率为0.83%,对岩心的伤害率为16.7%,对支撑裂缝导流能力的伤害小于植物胶压裂液。适合高温低渗储层的压裂改造。图5表3参2

    • 压裂助排工艺优化设计研究

      2012, 29(1):69-74.

      摘要 (177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如何提高返排率、减少压裂液对地层的伤害,实现人工裂缝高导流能力,已经成为油气藏增产改造技术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氮气、CO2的物理化学特性,研究了液氮、CO2的助排机理,建立气体伴注排液模型,编制了气体伴注设计软件,对影响压裂井气体伴注效果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助排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随着井深增加和压力梯度的降低,液氮伴注比和氮气伴注排量略有增大;井深每增加100m,液氮伴注比增加约0.3%;压力梯度每增加O.01MPa/m,液氮伴注比降低约0.6%。随着泵注排量的增加,液氮伴注比增大。井底压力的变化幅度与井口注入压力的变化幅度基本相同;井口注入压力每增加5MPa,井底压力也增加约5MPa。随注入流量的增加,井筒压力逐渐减小;注入流量每增加0.5m3/min,井底压力降低约1.75MPa。对胜利油田某井进行液氮助排参数优化设计,压裂液返排率达到90%,压裂井产量增加了2.7倍,表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准确可靠,可以用于指导油田现场施工。图7表3参9

    • 纤维对压裂液携砂能力的影响

      2012, 29(1):75-79.

      摘要 (2756)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稠化剂浓度的降低会导致压裂液的携砂性能变差,进而影响压裂改造效果。而基液中加入纤维可以在降低压裂液中稠化剂浓度的前提下,保证甚至提高压裂液的携砂能力。静态携砂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纤维加量和纤维长度的增加,支撑剂的沉降速度降低。加入质量分数大于0.2%、长度大于8mm的XW-3纤维即可有效改善压裂液的携砂能力,并且纤维对压裂液的耐温耐剪切性能没有影响。在变剪切实验中,随着纤维加量从O增至2.0%,黏度增值由335.9降为107.4mPa·s。加入纤维后,剪切速率的降低对压裂液黏度升高的影响变小。含有纤维的压裂液中,支撑剂的沉降遵循Kyneh定律。在长庆油田关X井的现场应用证实了纤雏改善压裂液携砂能力的可行性。图7表3参11

    • 超高温有机硼交联剂的研究与应用

      2012, 29(1):80-82,115.

      摘要 (245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常规有机硼交联剂耐温性低的缺点,采用向有机硼交联剂中引入高价金属的方法,研制出耐温性能达到180℃的超高温有机硼交联剂DG-ZCY-15,通过考察高价金属加量及碱加量对压裂液耐温性能及交联时间的影响,得到了耐温性能达到180℃且具有良好的延迟交联性的压裂液配方:0.57%羟丙基瓜尔胶+0.45%DG.ZCY-15+0.3%DG.10温度稳定剂+0.3%碱+0.03%P-33型破胶剂+其它,综合评价了该压裂液体系的性能,并介绍了该压裂液体系在大港油田的应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180℃、170s^-1条件下剪切120min后压裂液的黏度仍在50mPa·8以上,能满足超高温、超深储层的加砂压裂施工要求。破胶液的黏度仅为1.45mPa·s,破胶液的表面张力仅27.8mN/m,对3口井岩心的伤害率均在20%以下。该压裂液在大港油田进行了50余井次的现场试验,最高井温达189℃,施工成功率100%,均取得了良好的压裂效果。图3表2参5

    • 蒙脱石与土酸、多氢酸反应对比实验研究

      2012, 29(1):83-85.

      摘要 (195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比分析了常规土酸和多氢酸与水敏性矿物蒙脱石的反应,研究了蒙脱石在两种酸液体系中的溶蚀率和沉淀规律,反应后残酸溶液中的硅、铝离子浓度,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反应后蒙脱石表面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30℃、90℃下,多氢酸对蒙脱石的溶蚀率小于常规土酸,90℃下蒙脱石与土酸反应产生二次沉淀。多氢酸与蒙脱石反应后,在蒙脱石表面生成铝-硅-磷酸盐“保护膜”。该“保护膜”在弱酸中的溶解性较差,但可迅速溶解于盐酸中。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土酸与蒙脱石反应后残酸中的硅离子浓度先增加后降低、铝离子浓度逐渐增加,而多氢酸与蒙脱石反应后残酸中的硅、铝离子浓度均增加,表明多氢酸对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和螯合能力。图5表1参5

    • 不同酸液体系蚓孔发育实验研究

      2012, 29(1):86-89.

      摘要 (198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酸蚀蚓孔造成的酸液滤失是影响酸压优化设计和压后增产效果的重要因素,而蚓孔发育状况的深入研究有助于酸液滤失的准确预测。分别用20%的盐酸和胶凝酸进行了酸岩反应控制因素实验,对比了两种酸液体系的反应速率和传质控削区与表面反应控制区的圆盘临界转速。针对碳酸盐岩储层孔隙性和裂缝性两种不同的孔隙类型,分别采用人工钻孔和人工剖缝方式模拟大孔隙和天然裂缝的酸波流动反应特征,研究了不同酸液作用下酸液滤失及酸蚀蚓孔发育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盐酸的酸岩反应速率比胶凝酸快。盐酸和胶凝酸传质控制区与表面反应控制区的临界转速分别为800r/min和600r/min。胶凝酸较慢的反应速率更有利于酸蚀蚓孔的扩展。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中形成酸蚀蚓孔的机率要远远大于孔隙性碳酸盐岩储层。图7参9

    • 聚合物对石油羧酸盐界面活性的影响

      2012, 29(1):90-93.

      摘要 (107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测定加入聚合物HPAM前后,不同浓度石油羧酸盐弱碱(Na2CO3)溶液和石油羧酸盐强碱(NaOH)溶液与大庆采油四厂原油问的界面张力,探讨了聚合物的加入对石油羧酸盐界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的加入可显著改善石油羧酸盐弱碱(Na2CO3)溶液的界面活性,未加入聚合物时,石油羧酸盐只能在Na2CO3浓度为8~12g/L的部分范围达到超低界面张力;加入1500mg/LHPAM后,界面活性明显改善,尤其是在表面活性剂浓度较高(0.8~3.2g/L)、Na2CO3浓度低至4~12g/L区域的界面张力均可达到10^-3数量级。聚合物的加入对石油羧酸盐强碱(NaOH)溶液界面活性的改善不如弱碱(Na2CO3)溶液明显。在低NaOH浓度(4~6g/L)时,加入HPAM对石油羧酸盐强碱体系的界面活性尚有一定改善,当NaOH浓度为8g/L时效果已不太明显,而当NaOH浓度分别为10、12g/E时界面活性反而变差。此外,文中还对聚合物的上述影响从化学的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表4参11

    • 三元复合驱钙镁硅钡成垢特征研究

      2012, 29(1):94-97,115.

      摘要 (83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三元复合驱中的碱对储层矿物的溶蚀作用,使得岩石矿物以可溶物形态进入到储层流体,造成了严重的结垢、堵塞问题。在50℃动态环境,模拟油井采出液离子组成,进行硅钙镁钡成垢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垢主要为碳酸盐、硅酸盐混合垢。随着油井采出液pH值增加,垢样中硅酸盐含量增加,碳酸盐含量降低。在pH值小于10.7时,溶液中硅酸盐沉积速度较快;pH值大于10.7时,硅酸盐沉积速度较缓慢。模拟体系中碳酸根离子含量较低(80mg/L)时,产生片状硅酸盐沉淀;碳酸根含量较高(1100mg/L)时,产生颗粒状碳酸盐沉淀。硅离子促进钙盐垢的沉积,在硅含量500mg/L时,沉垢量最多,迭247mg/L。阳离子增多促进垢的生成.但在钙、钡离子来达至Ⅱ沉积平衡前.镁离子不发生沉积反应.图7亮1参6

    • 孤东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污水处理剂研究

      2012, 29(1):98-101.

      摘要 (822)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聚合物驱采出污水由于残余聚合物的影响,处理难度很大。通过室内热化学沉降实验,优选出了高效复配型絮凝剂,评价了不同聚合物降解剂降低HPAM溶液黏度性能,确定了聚合物驱采出污水处理剂的优化配方为:100mg/L聚合氯化铝铁+100mg/L改性聚合氯化铝+6mg/L对苯二酚+8mg/L过硫酸钾+6mg/L亚硫酸铁。经过该处理剂处理后,孤东油田聚合物驱采出污水的含油量下降97.26%,透光率从28.6%上升至90.5%,水相黏度从I.8mPa·s降至1.0mPa·s,达到了油田回注标准。图1表5参7

    • 锰改性聚硅硫酸铝铁絮凝剂PSAFMnS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012, 29(1):102-105.

      摘要 (1088)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复合法将锰元素引入聚硅硫酸铝铁对其进行改性制得一种新型絮凝荆PSAFMnS,考察了制备过程中各种因素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SEM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PSAFMnS絮凝剂的最佳合成条件为:①稳定硅溶胶中硅含量(以si02的质量分数计)≈2%,pH值≈5.0;②Si、Al、Fe、Mn摩尔比≈6:8:4:3,反应体系的pH值≈1.5,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选取30min为宜。对高岭土自配水样,加药量为5mg/L时浊度去除率高达75%;对于油田污水,PSAFMnS整体絮凝性能明显优于工业聚合铝,且在PSAFS的基础上浊度除去率提高17.96%。图8表3参6

    • 表面活性剂对乳状液膜稳定性的影响

      2012, 29(1):106-110.

      摘要 (1050)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用显微镜分别考察了3种不同表面活性剂对液膜状态的影响,用激光粒度仪分析了表面活性荆对乳状液颗粒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用pH酸度计测定W/O/W多重乳状液膜体系外水相的pH值。结果表明:3种不同的表面活性剂(失水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span80、双烯基丁二酰亚胺T153、多烯基丁二酰亚胺T152)在膜溶剂含量为50mL、裁体含量2%、液体石蜡含量2%、内相NaOH浓度为O.5mol/L及乳水比为1:6条件下刺得W/O/W型多重乳状液膜。span80所形成乳状液膜外水相pH值最大,膜破损严重;而T153所形成的乳状液膜外相pH值相对较小,乳状液膜较稳定。3种不同表面活性剂所形成的W/O乳状液在水分散相中平均粒径大小顺序为:T153(60.369μm)〉T152(58.510μm)〉span80(37.630μm),且T153形成乳状液的粒度分布最集中。乳水比为1:5、初始硫离子含量为40mg/L时,由T153所形成乳状液对硫离子的脱除率最高,达98%。图18表1参11

    • 陕北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培养基的优化

      2012, 29(1):111-115.

      摘要 (805)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陕北油区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3株高效石油降解菌(分别为NS-1、NS-3、NS-5),利用比色法测定了试验菌株对石油的降解率,其中NS-1在石油初始浓度为4g/L时对石油的降解率达89.63%。利用Minitab软件通过PB试验筛选、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在发酵培养基的基础上,对NS-1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在硫酸铵、硫酸镁、氯化钠、葡萄糖4种培养基成分中,硫酸铵、硫酸镁、氯化钠3个因素是影响菌株NS-1生长的关键因素,优化后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0%、硫酸镁0.9%、硫酸铵0.1%、氯化钠0.4%。与LB培养基相比,优化后的培养基可使茵株NS-1在培养20h时增产38.7%。图4表5参14

    • CO2驱油与埋存研究进展

      2012, 29(1):116-121,127.

      摘要 (95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详细介绍了CO2驱油与埋存研究的现状。目前CO2驱油在国外已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国内正在进行矿场先导试验。而CO2埋存在国内外均处于探索阶段。CO2驱油与埋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提高采收率方面的扩大波及体积等关键问题、CO2埋存介质和方法的选择、CO2驱油对地层的伤害、CO2驱油与埋存的气源问题、CO2驱油与埋存产业协调和整体规划5大方面。指出了该项研究的发展趋势。图2表2参38

    • 表面活性剂体系改善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效果研究进展

      2012, 29(1):122-127.

      摘要 (733)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常规注蒸汽采油中蒸汽超覆和指进、且洗油效率低的特点,介绍了国内外表面活性剂体系改善注蒸汽采油开发效果的一些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蒸汽/泡沫剂、蒸汽/降黏剂和蒸汽/增油助排剂。综述了各种方法的研究现状、作用机理及适用条件,并指出了不同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参42

    • 书讯

      2012, 29(1):128.

      摘要 (657)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赵福麟教授主编的《油田化学》第2版。该教材自2000年7月第1版出版以来,在拓宽、加深学生的化学基础和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解决油田实际问题的能力上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有关学科的发展对油田化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油田化学科

主编:张熙

创刊年:1984年

ISSN: 1000-4092

CN: 51-1292/TE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